- 总编手记:版面背后的故事(新闻四部曲)
- 梁衡
- 1737字
- 2020-08-30 04:09:02
策划篇
好栏目是好稿的专卖店
街上为什么要设专卖店?就是要独树一帜、求个性,专卖某种名牌,进了这个店的商品有身份,价码高。报上的好栏目就是好稿的专卖店。你要当名记者,你的稿子就要想方设法挤进名栏目,记者要学会利用栏目的名牌效应提高自己稿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当然,这也是一个提高自己的写稿水平,向高标准看齐的过程。
《人民日报》2版的“权威发布”开办已经1个多月,过去主要发布各部委的权威消息,2月16日首次发布了一条地方消息《黑龙江冬季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开了地方记者在“权威发布”栏上稿的先例。其实,这条消息10天前就收到了,原题为《黑龙江省树立冰雪旅游大省形象》,讲的是该省开展冬季旅游的情况。如果就这样发出去,淹在一般消息里,不会有太大的效果。上了《人民日报》,省里可能已感满足,记者急于见报,几次来电话催稿,我坚决压住此稿,劝记者不要急。一是等冰雪季节的高峰期过,积累的资料再多些;二是让一个权威人物,比如主管此事的副省长出来说话,加重分量,准备上“权威发布”栏目,这样效果会事半功倍。于是敲定以2月15日为限,当晚发来,第二天见报,果然效果较前要好。
一张报纸要办出影响,必须要有让人关注的信息。但这个信息如果今天在这个版,明天在那个角,就会影响读者的关注力。报纸是散页的连续出版物,不是一本书,读者是以断续阅读的方式来吸纳信息、与报纸建立联系的。为克服这种“断续”性带来的缺点,就必须在固定版面、固定位置,设立固定宗旨的栏目,这样才能使断续的报纸与读者建立起不断续的联系。每天报纸一到,读者就会急着去找那个栏目,久之“成瘾”,报纸会吸引一批稳定的读者。
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专卖店”要办得好,要含金量高,灿若明珠,期期引人,才能连珠为线,如同华贵的项链。比如“权威发布”这个栏目,首先它借《人民日报》的权威性已经是“居高声自远”,自带几分权威了。但是还有几个更高的要求:(1)所发布信息必须是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没有读者何谈权威;(2)必须是权威的数字、结果、决定及新出台的政策;(3)必须是权威部门、影响力大的权威人士出面发布,如消息来自中央部委,发布人须是副部长以上人士。
类似的稿子还有一条,海南前几年曾盲目开发房地产,造成一大批“烂尾”工程,不仅拖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拖累了许多外来投资企业,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中央领导多次组织解决此事,全国读者关注此事也有数年。2月13日,记者发回一条消息《海口市转化房销售率超过七成》,说当地已决定将这批“烂尾”工程转为经济适用房,简称“转化房”,一下子销出70%。这无疑是有震动性的。但是,消息来源只是“记者从处理积压房地方办公室获悉”,缺少权威。而且这样大的政策,当地政府应有明确的态度和统一口径,以避免见报后引起麻烦。于是决定退回,再深度采访,并按“权威发布”栏的格式要求补充材料。新稿在2月19日见报,由海口市市长王法仁在“权威发布”上发布,题目是《海口市“转化房”销售超七成》,稿件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大增。
写稿是一回事,编稿又是一回事。记者的任务是抓到最新、最有轰动效应的信息,但这只是记者的角度和视野。什么信息最轰动、最为人注意,编辑站在全国的角度应有准确的界定,设计并给它留出一块有利地形。这块地形就是某个版面、专栏的制高点。这样记者的稿件见报就变成“双抢”:首先是抢到新闻;新闻到手后还要有第二个意识,就是抢位置,抢制高点,抢名栏目。抢到这个制高点,你的稿子才有轰动效应。一个报纸没有固定的好栏目就立不起来,一个固定的栏目没有好稿的支持也立不起来。反过来,一个记者也需要一个好的栏目来展现自己,就像一件好产品,只有摆上最著名的大商场的柜台,才能更显出它的光彩,体现出它的价值。记者不但要勤奋写稿,还要善于借助栏目和版面的品牌力量抬高自己稿件的身价,这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稿件影响大,记者的名声也就大了。
不少地方企业主动加盟国际名牌集团,争取自己的产品也挂上这个品牌。记者与名栏目关系也是这样。你要成为名牌吗?要社会承认吗?先得把稿子提高到能摆上专卖店的水平。牛顿说他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记者的成功也要靠名栏目来垫垫脚。当然,这里要有编辑和记者的相互合作与沟通,这个目标要由双方共同努力完成,这也是一种策划和编辑艺术。
(200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