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文景治绩的讨论

文景致治的原因

文景时代一切国家的隐忧已如上述,不再赘述,但无可否认的,当时的社会已经过了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大抵可以看到的现象如下。

人民厌战。秦一定天下,其政治措施以压抑人民反叛力量为主,刑罚繁苛,刻薄寡恩,使人民生活困苦;经春秋战国混乱局面后,仍不能得到休养生息,接着又是楚汉相争,社会陷于动荡之中;而农业生产则受兵燹之灾,未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凡此种种,皆足以造成人民厌战的心理。

民间经济复苏。汉之初兴,民间户口之耗减与经济之破落,均十分严重。而自孝惠、高后以后,此种衰状,已有复苏之现象。然因政治宽简,一任社会事态自为流变,至于在经济复苏之过程中,不免有连带而来的弊患,而导成社会奢侈之风习。

尊黄老之术。汉初以萧何及曹参为相,以黄老无为之道治国,因治道贵清而民自定。有为之治求有功,无为之治则但求无过,虽不能致恶者而致诸善,亦不致使善者由我而入于恶。一统之世,疆域既广,政理弥殷。督察者之耳目,既有所不周,奉行者之情弊,遂难于究诘。与其多所兴作,使奸吏豪强得以凭借,剥削下民,莫如求清静之治,苟遇社会安定之际,恒能偷一日之安也。

《汉书·食货志》言:“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刑法志》言:“(孝文时)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浸息。”文景之世,屡省田租,或三十而税一。西汉的赋税减轻的是土地税,而加重的是人口税。不消说,对于那些田连阡陌的大地主是有利的。而《史记·律书》记文帝时所征地税之谷物价很贱,《风俗通义》引刘向的说法,指出文帝时谷价曾高涨达五百钱,与《史记·律书》所载恰好相反。表面看来似乎有矛盾,而实际上,问题之关键就在于此,所谓“当其有者半价而卖,无者取信称之息”,这就是说明在贫富极端悬殊下,农民所受之苦况。汉代地税之如此轻课,亦有其客观的条件(详本章第五节“汉代土地政策的检讨”)。

文帝时的政策,调协了统治阶级内部功臣与宗室封国和皇权的关系。当时在政治上,汉廷除内部功臣具此势力以外,更有日渐形成分离势力的封国,皇权和此二势力均有矛盾。文帝对此二势力努力采取妥协政策,以求得在政治上的相安无事。其次,所谓文景之治,突出的表现,是在文帝、景帝时,亦能遵奉其父业,使府库充积,国力渐厚,为后来汉武帝奠定富强的基础。此种贡献,多少影响其国祚之延长。

文景功过的讨论

但世人之如此称颂文景政绩,亦有颇过其实者,虽然《汉书·文帝纪》赞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身衣弋绨,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南越尉佗自立为帝,召贵佗兄弟,以德怀之,佗遂称臣。与匈奴结和亲,后而背约入盗,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恐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赐以几杖。群臣袁盎等谏说虽切,常假借纳用焉。张武等受赂金钱,觉,更加赏赐,以愧其心。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呜呼!仁哉!”

《景帝纪赞》曰:“周、秦之弊,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以之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其称颂之可谓至矣。然应劭《风俗通义》卷二却谓:“成帝尝问刘向以世俗传道文帝之事,而向皆以为不然。……(刘向云):‘文帝虽节俭,未央前殿至奢,雕文五采,尽华榱璧珰,轩楹皆饰以黄金,其势不可以书囊为帷。……即位十余年,时五谷丰熟,百姓足,仓廪实,蓄积有余。然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以故礼乐庠序未修,民俗未能大化,苟温饱完给,所谓治安之国也。其后匈奴数犯塞,侵扰边境。单于深入寇掠……费损虚耗。因以年岁不登,百姓饥乏,谷籴常至石五百,时不升一钱。前待诏贾捐之为孝元皇帝言:‘太宗时民赋四十,断狱四百余。'……如捐之言复不类……(又)文帝时政颇遗失……及太中大夫邓通以佞幸吮痈疡脓汁见爱,拟于至亲,赐以蜀郡铜山,令得铸钱。通私家之富,侔于王者、封君。又为微行,数幸通家,文帝代服衣罽,袭毡帽,骑骏马,从侍中、近臣、常侍、期门、武骑猎渐台下,驰射狐兔,果雉刺彘。是时待诏贾山谏,以为不宜数从郡国贤良吏出游猎,重令此人负名,不称其举。及太中大夫贾谊亦数陈止游猎。'”又云:“成帝曰:‘其治天下孰与孝宣皇帝?’向曰:‘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上曰:‘后世皆言文帝治天下几至太平,其德此周成王,此语何从生?’向对曰:‘生于言事。文帝礼言事者,不伤其意,群臣无大小,至即便从容言。上止辇听之,其言可者称善,不可者喜笑而已。言事多褒之,后人见遗文则以为然。世之毁誉,莫能得实,审形者少,随声者多,或至以无为有。……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咽臣子之短,此亦通人难及,似出于孝宣皇帝者也。如其聪明远识,不忘数十年事,制持万机,天资治理之材,恐文帝亦且不及孝宣皇帝。’”

然则文景仅中主而已,虽然有恭俭之德,人君优为之者亦多。即以西汉诸帝,论元帝之宽仁,殊不后于文帝,其任石显,亦未甚于文帝之宠邓通也。文景之致治,盖时世为之。再若以轻田租一事而论,受惠者还未遍及一般农民,而益及豪宗大族,因其领有大量田地,故民生只是稍为安定而已。

汉室历文、景二朝数十年间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国家累积了大量的财富,到汉武帝时,汉室已经掌握了雄厚的经济力量,而且进一步凭借着优越的物质条件,改变了过去“清静无为”的政策,对内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对外进行了空前的扩张,对于中国以至亚洲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作用与影响,使汉之声威震烁古今。

文帝虽然轻田租为三十税一,然受惠者未能遍及广大之农民,反而益及当时占有全国绝大部分土地之豪宗大族,加深了当时社会上之贫富悬殊,造成豪宗大族“役财骄溢,或至并兼,豪暴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而一般广大农民则“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景帝之平定七国之乱,反映了违反历史发展的封建割据势力反抗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失败。在封建割据势力消灭之后,汉室在景帝朝才树立了中央集权制,成为真正统一的帝国,因而才能够集合全中国雄厚的物质与力量,使国家和社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有感于宗室势力之威胁,于是设置虚位封建性质的“郡国制”,使其势力被削弱,其政权被剥夺,而取之而兴的是另一股统治势力——外戚。故自武帝以下,政权正渐渐操于外戚之手,后来的外戚王莽,更篡汉而自立新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