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残障恶疾:与病魔争战的生命奇迹

当一个人的生命被称为“奇迹”,那他一定有值得常人大为感叹的经历。当然,这大多不是幸运的事情,但却是一个奇迹,说明不幸之中存在着幸运。

霍金顽强地挑战着命运,打破了两年之期的预言。他不甘残障恶疾的侵蚀,在残忍的命运面前迎难而上,将所有的挫折和苦难都化为勇往直前的动力。

科学是霍金活下去的支撑,宇宙是霍金生命延续的追求,不管面临多大的苦难和压力,他都能够做到不改初衷。一个人的光辉往往微不足道,光和热的价值在于传播和发散,霍金不仅创造了自己生命的奇迹,也用著书立说、巡回演讲影响着他人的命运。

霍金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他带给他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上的震撼。了解霍金的人和霍金身边的人都不会以一个“残疾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他是科学界高高在上的伟人,是宇宙中熠熠生辉的星辰,他将会创造出更多的科学奇迹。

被渐冻症折磨的科学天才

两年的期限过去了,事实证明,医生的预言失效了,霍金仍然顽强地活着,病情的恶化程度也渐渐缓慢下来,他的生命战胜了命运。

霍金的妻子简·怀尔德在自传《飞向极限》中写到霍金当时的情况:

“18个月前,按照医生的判断,霍金存活的概率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胜过了悲观的预言,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还回到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线,为一个深奥的假设建立理论:在颠倒的宇宙中,想象的粒子是如何在虚时间里运动的。这个宇宙并不真实存在,它只存在于理论物理学家的头脑中。”

但是,霍金虽然在预言的两年之后活了下来,身体状况却还是在恶化当中。到了60年代后期,病情的恶化程度严重了起来,随时要面临生命危险。二十几岁的年纪,正是追寻梦想的时候,然而霍金却被死神笼罩着,无可奈何地等待着将要到来的死亡,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面对霍金的不治之症,最为痛心的莫过于霍金的父母弗兰克和伊莎贝尔了。弗兰克作为资深的医学学者,为了霍金的病症,一直以来都在尽力研究ALS,虽然没有什么明确的进展,但是总有一些延缓和抑制的结果——他研究出了一种用维生素和类胆固醇调配而成的药方,用来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霍金也相信父亲可以医好他的病,所以也一直在坚持服药,直到1968年霍金2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霍金的肌肉在一点一点萎缩,语言能力也在逐渐丧失,通常他的家人或者密友才能听懂他的话,他和外人交流一般是需要翻译的。霍金也渐渐失去了写字能力,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代替的视觉性方法,在脑海中形成不同的心智图案和心智方程,然后用这些元素在心中思考物理问题。这样的思考过程,被物理学者维尔纳·以色列誉为:有如莫扎特,只凭借想象就写出一整首极具特色的交响乐曲。

后来,霍金无法依靠手杖自己行动了,但是他仍然倔强地不愿意接受任何帮助。简说:“对于霍金的言行,有些人称其为‘固执’,有些人称其为‘决断’,但在我看来,更多时候,他是既果断又固执。”霍金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的定义是科学家,是科普作家,但他更希望自己被视为正常人。直到60年代末,霍金才同意坐上轮椅。病情在恶化,但内心却越来越坚强,尽管他是个病人,但是在家人、朋友、导师西阿马和同学们的眼中,霍金仍然是一个面带微笑,永不屈服的年轻人。此时此刻,对霍金最为贴切的评价就是:面对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霍金只有肉体是屈服的,他的精神将永远都不会屈服。

霍金虽然是一个幽默又很受欢迎的人,但他所遭遇的疾病和他对科学研究毫不客气的态度,总是令同事敬而远之。他时常会驱动轮椅肆无忌惮地横穿马路,似乎认为自己有优先的通过权。

霍金的疾病导致他的身体很脆弱,外界一些轻微的刺激,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伤害。1976年春天,冷暖交接的天气总让人感到不舒服,霍金的家人吃过早饭,都不同程度地感到喉咙有种干痒的感觉,同时还伴有轻微疼痛,屋子里似乎还弥漫着煤气的刺鼻味道。家人察觉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连忙打开窗户通风,又到厨房对所有的煤气设施做了全面的检查,然后补充大量水分,这才使得大家逃过一劫。

原本以为大家已经化险为夷,但到了第二天,霍金开始发高烧,似乎昨天的刺激积聚到今天,开始发作了。家人打算马上送霍金去医院,或许是久病之人对医院都有一种排斥心理,霍金拒绝去医院,依照他的说法,他并不相信医生。

结果,霍金连呼吸都变得非常困难,每呼吸一次都会剧烈地咳嗽,连水都喝不下。然而他还是拒绝去医院,简担心他的身体,不忍心看到他这样硬撑,于是就请来了家庭医生。家庭医生建议霍金服用止咳药物,但是他却认为药物只会压迫身体的自然反应,没有人比他更懂得自己的身体状况。

到了晚上,霍金的脸色变得苍白,呼吸越来越困难,一位名叫斯旺的家庭医生看到霍金的状况,急忙叫来了救护车,把霍金送进了医院。

到达医院的时候,霍金已经昏迷,医生对他进行了抢救。简焦急地等在病房之外,经过一番抢救,医生确诊霍金此次是急性胸腔感染。第二天,霍金的症状减轻了,两天之后就出院了。但这次的突发疾病,令他耗费了不少元气,他看上去更加虚弱了。

霍金被禁锢在轮椅上,他只有三根手指、两只眼睛结合面部的肌肉可以活动。肌肉萎缩的过程中,他的身体开始严重变形,头只能倾向右边,肩膀也处在右高左低的状态下,吃饭的时候,要非常努力地抬起头来。看书的时候,需要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若是活页文献,则需要让人将每一页摊放在一张很大的办公桌上,然后霍金驱动电动轮椅开始缓慢阅读。

“渐冻症”就这样折磨着霍金,让他原本的样子在恶化当中面目全非。换作常人,似乎会感到生无可恋,但霍金不一样,此刻的他有了自己神往的事业,有着永不服输、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勇气。他告诉自己不能倒下,自己的生命价值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身体成为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还有一个清醒而睿智的大脑,就让这体积微小的大脑去承载浩瀚无垠的宇宙吧。

历尽艰辛的“霍金辐射”

1973年,霍金31岁。11月,他发布了一个惊人的言论,使得科学界一片哗然,著名的“霍金辐射”就此问世。但是它的出现却激起了层层的反对和质疑,被世界认可也是在多年以后,但这终归是一个正确而存在重大价值的发现,只不过它的出现和发展异常坎坷。

在当时,黑洞的研究异常火热,研究的发展速度也很惊人。物理学中,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成为研究的重要支柱,这两个学科并不存在任何交集,也就没有人会想到把二者结合起来——事实上,那也是很困难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吸引来了霍金的目光。

霍金现阶段已经无法写字,所有的思考都需要在脑海中完成。一些复杂的方程式也是在脑海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算,其困难程度可以在《时空大尺度结构》上窥探一二。

《时空大尺度结构》出版于1973年,是由霍金和另一位科学家埃利斯合作完成的,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且刷新了最高销售纪录。

但是,这本书的创作、出版之路也是不同寻常的。本书的构想源于1965年,原稿足足写了6年之久,时间战线如此之长的原因,一方面是霍金和埃利斯两人各自有着繁重的工作,但最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内容的艰深。在编写上若不是宇宙学的专家坐镇,旁人根本不知该从何下手,而完稿之后,在普通人面前却又显得晦涩难懂。当时著名的射电天文学家夏科谢夫也购买了这本书,他当着霍金的面还曾评价过,只不过这其中的过程充满了戏剧性。

霍金和米顿在开完皇家天文学会返回的途中,曾在火车上与约翰·夏科谢夫相遇,三人开始深切交谈。当谈到《时空大尺度结构》时,夏科谢夫微笑着说:“你写的这本书我也看过。”

霍金一脸欢喜:“是吗,你感觉怎么样?”

夏科谢夫却有些无奈地说:“很遗憾,原本我以为我可以看到第十页,没想到看到第四页我就决定放弃了,它实在是太晦涩难懂了。”

这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了,一本连射电天文学家都看不懂的书竟然达到了如此高的销量。这虽然体现了霍金炙手可热的知名度,也从侧面反映了创作这本书的艰难历程。

如此复杂的问题,霍金仅凭心算就把它罗列了出来,并且系统而规范地整理成了一本书,由此可见,他发明的心智图案和心智方程非常适用。

霍金想要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联合起来研究,这样复杂的研究过程同样是在霍金那最为灵活的大脑中进行的。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思考,霍金突然发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讯息——黑洞似乎可以放出辐射。每当想到此处,霍金都会皱起眉头,因为这个不成文的想法在当时简直就是无稽之谈,连他自己都认为是不可能的。可是计算当中明明出现了这个结论,难道是自己的计算有误?但是,脑海中一直浮现一种直觉,它告诉霍金,这个想法极有可能是正确的。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想法,霍金开始用心智方程一遍一遍地演算,但是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是如出一辙,并不存在任何失误。这令霍金彻底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微小的黑洞会放出辐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爆炸。

这个结论虽然得出了,然而现在只有霍金一个人知道,即便公之于世,或许也只有霍金自己会相信,所以对于要不要公布,霍金仍然在迟疑。后来,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把这个结论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西阿马,令霍金没有想到的是,西阿马竟然非常感兴趣,他不仅没有认为很荒谬,反而非常相信这个结论。他鼓励霍金大胆地公之于世,而且眼下就有一个非常合适的机会——西阿马即将召开一场学术会议,届时,这项伟大的发现便可以公开亮相。

会议将在牛津城外的卢瑟福·阿普尔顿实验室举行,霍金乘车早早便来到了会议场地。他清楚地知道,今天将是一个很不平静的日子,一场学术界的波澜将在黑洞辐射理论公布之后风起云涌。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受住这样的压力,但是就和当年勇敢地挑战霍伊尔一样,霍金忠于科学的心从未减退分毫。这是一项新的科学发现,它应该为世人所知晓,此时此刻,公布这项发现已经不是霍金担忧要承载多少反对和质疑的问题了,而是成为一个责任,一个勇于传播科学的责任。想到这里,霍金的热情全部被点燃了,他迫不及待地要把这项发现呈现在与会人员面前。他安静地坐在观众席上,看着一个个学者走上台公布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终于轮到霍金了,当他驱动着电动轮椅缓缓来到主席台上,全场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都用崇敬的目光看着这位盛名在身的伟大科学家,期待着他可以带来令人惊喜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他用那几乎含混不清却又强有力的语言阐述完自己的发现之后,全场开始变得鸦雀无声,整整一分半钟的沉寂。沉默中的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终于还是爆发了。观众们认为霍金这一次带来的研究成果没有令他们感到惊喜,反而成为震惊,场下出现了激烈的骚动,唱和、反对、质疑此起彼伏,会议主持人泰勒怒气冲冲地指责霍金在胡说八道,并且声称要写一篇抨击霍金这番言论的文章,然后甩手而去,留下风起云涌的现场和霍金岿然不动的神情。

霍金预想过会出现很大的反应,却没想到反应会这么大。但结论已经发布了,至于正确与否,自有科研人员去证实。霍金保持沉默,但还是高傲地仰着头,他相信,正确的科研结论早晚会被世人认同。

泰勒写了一篇抨击霍金的文章并且投给了《自然》,《自然》的编辑把原稿转寄给霍金,询问他是否同意刊载。霍金淡然回信:赞成发表,现在并不是争辩的时候,等一切尘埃落定,是非总会明朗。

一个月之后,霍金也在《自然》上发表了有关此次新发现的论文。一时之间,全世界都在讨论霍金的新发现,很多物理学家表示这项发现很有意义,西阿马也声称这篇论文是“物理学史上最优美的论文之一”。于是,这项黑洞辐射理论就被统称为“霍金辐射”。

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论证,“霍金辐射”的合理性终于被证明了。科学界权威也极其尊重霍金的成就,1974年3月,霍金成为皇家学会的会员,这是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霍金辐射”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就如同霍金艰难的一生。此后,这个在命运面前愈挫愈勇的伟大科学家还将面临怎样的灾难,又会创造什么样的奇迹呢?

感染肺炎丧失语言表达能力

霍金被永远禁锢在了轮椅上,但上天带给他的磨难仍然在继续。霍金的身体很脆弱,轻微的感染都有可能造成毁灭性的后果。1985年,霍金感染了肺炎,而这次感染的后果就是他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霍金接连三次出席过哈佛的莫里斯·洛布讲座,声望在一步步提高的同时,霍金不禁开始思考,他此时此刻研究的物理学在行业外始终是晦涩难懂的科普知识,科学应该是为世人所熟知的,若是一些科学成果只在业内存在震撼,却无法普及大众,那这项研究成果还有什么“伟大”可言呢?所以霍金想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给大众,而不是通过一些方程式。

然而霍金没有多大的经济能力,他自己的医疗费用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43岁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大儿子罗伯特已经上了私立学校,小女儿露西也已经11岁了。家庭压力和疾病压力,令他多少有些喘不过气来,20年来,妻子简一直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家,霍金对于简总是充满了愧疚。

霍金的名望受到了社会上的一些关注,不少人开始慕名而来。一位名叫约翰·博斯鲁的新闻工作者为霍金写了一本传记,并且在同年出版了。没想到这本书一经出版,便立刻引起了极大反响,社会上迅速刮起了一阵“霍金风”,霍金的名望再度提高了。

还是在1985年,霍金获得了皇家天文学会金奖。霍金的家人、学生连同他本人都非常兴奋,于是大家在一起举办了一场超家庭规模的大型活动。不久,霍金受邀出席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与研究组织的内部人员一起研究粒子加速器,霍金需要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才能赶到瑞士日内瓦,所以,家人、学生还有料理霍金身体的护士都会随行。

经过一个月的辛苦奔波,众人终于来到了日内瓦。霍金本人将进入研究所,随行的其他成员自然就去欣赏日内瓦湖的美妙景色,而简则打算去到德国拜访一位朋友,霍金还和简计划参加8月份的华格纳音乐节。

然而就在8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令霍金的命运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

照料霍金身体的护士每半个小时都会对霍金进行例行检查,二十四小时从不间断。这天夜里凌晨3点钟左右,半个小时的检查时间已经到了,护士从休息室来到霍金的房间,眼前的一幕却令她大吃一惊——霍金已经醒了,但是呼吸急促而困难,嘴唇发紫,脸色青黑,喉咙之处发出想咳嗽却咳不出来的声响。护士让自己镇定下来,连忙把霍金的头和脖颈稍微垫高,以促进呼吸,随后马上给医院打电话。

日内瓦的市立医院迅速对霍金进行了抢救,而欧洲核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也都及时接到了通知,研究所的雅格博士在黎明之前赶到了医院。此时的霍金仍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他的呼吸导气管堵塞,呼吸存在严重困难,随时都有背气的危险,初步诊断,此次发病的原因是感染了肺炎。

雅格博士立刻着手联系简,简得到消息后,昼夜不停地从德国赶到日内瓦。霍金仍然在抢救当中,简焦急地等在手术室外,没想到自己刚离开几天,丈夫就突然感染了病症,此刻竟然到了生死不明的地步。

在一天一夜的焦急等待中,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一位主治医生走了出来,然而手术室里仍然没有亮起绿灯,这令简的心凉了半截,难道霍金没有挺过去?她不敢想,急忙迎上医生:“医生,怎么样?”

医生顿了顿,为难地说:“霍金先生的生命体征非常衰弱,运动神经元病的患者,很容易感染肺炎,并且大多数都是因此而丧命。霍金先生现在的情况非常痛苦,只能依靠生命维持设备维系生命,但是,这似乎并不长久,所以……”

医生没有说下去,简一脸崩溃的表情:“医生,请你说下去……”

“我知道作为一名医生,说这样的话似乎并不合适,但是,我们认为已经没有使用维生系统的必要了。”

医生的话很明确,霍金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或许让他此刻离世,能减少一些痛苦。此时的简重重瘫坐在了地上,罗伯特跑过来跪在地上抱着简大哭,可简瘫坐了片刻之后,脸上突然出现一股前所未有的坚定。她缓缓站起来,坚定地对医生说道:“不可以撤销维生系统!”

医生先是一愣,未等医生说话,简又说道:“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热爱科学,热爱宇宙,他不可以就这么死去,他还有他未完成的梦想。所以,医生,求求你救救他,一定要救救他!”

医生明白简的意思,但是他也清楚霍金的身体状况。他向简表明,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做气管切开手术,以打通阻塞的气管,保证呼吸的进行,但是一旦那样做了,霍金就永远无法说话了,他将失去语言表达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霍金的一切生活都需要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监护了。但简明白,若是让霍金选择,他也会选择活下去。在如此的逆境中活着,是需要勇气的,但霍金的宇宙梦想,就是支撑他活下去的支柱,他一定不会放弃生命!想到这里,简郑重表明,进行手术。

在简的坚持下,霍金被剑桥大学派遣的救护飞机接回了剑桥城。霍金在爱登布鲁克医院进行了气管切开术,手术很成功,在简的照料之下,霍金的病情也渐渐稳定,逐渐好转。霍金能够在这样的境地之下生还,实属侥幸,上天再一次眷顾了他。

手术之后,霍金活了下来。但是他无法再讲话了,他要传递任何信息都很困难,通常都是需要一个人拿着一张字母卡,然后在字母卡上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指,当找到霍金要找的字母时,霍金就会扬一扬眉毛。就这样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然后拼凑出一个又一个的单词,这是一个非常烦琐并且费力费时的过程。霍金与人的交谈成了一个大问题,更不用说写一篇学术论文了,这一度令霍金非常沮丧。

但是,上天的眷顾又一次不期而至,一位名叫沃伯特·沃尔托兹的电脑专家得知霍金的病情,就把自己研究的一套名为“均衡器”的电脑程序送给了霍金。这套电脑程序与霍金的电脑相容,里面有大约3000个单词,霍金可以通过手中的开关选择单词。并且,霍金的眼镜上有一个微小的传感器,会对他的面颊运动做出反应,然后他就可以控制整个程序。

有了这个电脑程序,霍金的生活出现很大的改观,与人交流起来更为流畅了,甚至比手术之前更加容易,因为现在不再需要翻译了。加上语音合成器的操作,霍金就可以利用电脑传播自己的声音,这比他之前的语言还要清晰、流畅,霍金似乎重新获得了说话的能力,他一直非常感谢沃伯特·沃尔托兹先生。

除了写书和参加学术研讨会之外,霍金意识到他可以做些别的事情了,比如演讲。演讲能够迅速而简单地把一些科学成果传递给世人,这是霍金一直以来所希望的。

用演讲传播正能量

有了语音合成器的帮助,霍金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这比他失声之前那些令人听不懂的语言要好多了。霍金在成为一名科学家的同时,也做起了科普作家,他出过一系列的著作,也完成了他想要把晦涩的科学研究普及到大众中的愿望。然而他发现,著书立说是一个需要时间的烦琐过程,演讲不仅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甚至还能够获得更大的反响。于是,霍金又开始了他在世界范围内作为“超级演讲家”的历程。

霍金演讲的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生经历

1987年10月,霍金45岁。英国的伯明翰召开了英国运动神经细胞病协会会议,霍金受邀进行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病例”。

这次演讲针对的是运动神经细胞病,霍金以自己的病情为例,进行了系列演讲。现场也有人问他:运动神经元病给你带来了多大的影响?然而霍金的回答却是:没有多大影响。这似乎有些匪夷所思,霍金的现状我们都看在眼里,但霍金的理由是他尽量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他有他的事业,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做着这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忘记现实中疾病的困扰。

霍金从自己的童年开始讲起,从那些“笨手笨脚”的先兆,一直讲到21岁被确诊为运动神经元病,当然也讲到了“最多还能活两年”的预言。

霍金表示,面对随时都会到来的死亡威胁,那种感觉很不好受,但是他依然在进行科学研究。两年的期限过了,他还是活得好好的,获得这份意外之喜后,霍金认为他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所有的生命都是顽强的,只要坚定信念活下去,就一定可以战胜命运。

因为生命更加可贵,所以才会更懂得珍惜。霍金发现自己比以前更懂得生活了,工作上不断取得引以为傲的成绩,也有了自己神往的科研工作,而且从订婚到结婚,他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虽然霍金也讲到,生活当中也存在着种种的不容易,但与他现在所得到的相比,也就不值一提了,所以霍金说:“我并不比别人差什么。”

身患绝症并不可怕,只要心中存有希望,下一个打破医生预言的,也许就是你。霍金此次的演讲使得一些处在疾病折磨下的患者和残疾人士点燃了生活的激情,他们把霍金奉为励志的领军人物,传播着生命的正能量。

(2)神秘的宇宙世界

1988年4月,霍金46岁。他到达伯克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了一场生动的演讲,演讲的题目是“黑洞和婴儿宇宙”。

这次演讲也吸引了众多对宇宙存在好奇的听众,因为霍金总能把一些枯燥的理论通过一些绮丽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霍金讲到了人们一直好奇和关注的事情——若是人类驾驶宇宙飞船飞到太空,进入黑洞,将会发生什么?黑洞真的会像科幻大片中所演绎的那样吞噬一切吗?其实科学和科幻还是存在差距的,科学有着一定的道理,是建立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但科幻却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大胆想象。

霍金指出,大多数人会认为进入黑洞之后,就可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区域,于是就出现了时空旅行的巨大可能。霍金同时也阐明,人类总是会梦想星际旅行,但星际之间的旅行并没有人类想象中那么迅速,更达不到科幻小说中的速度。毕竟星际之间存在距离,穿行其中是需要时间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进入黑洞之后的物体,会在另一个区域重新出现,但是黑洞穿越无法确定具体的时点,也就是说,这个物体最终会穿越到哪里,实际上无法考量。

但是霍金也提醒人类,不要渴望进入黑洞,因为任何物体一旦进入黑洞,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如果人类跳入黑洞,瞬间就会被撕得粉碎,连构成他身体的粒子也不能避免。随后,这位“被撕得粉碎的人”就会通过婴儿宇宙,经过另一个黑洞被发射出来,重现于另一个区域,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不太好受。

霍金对婴儿宇宙和黑洞有着浓厚的兴趣,几年前,也有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过研究,但都没有得出什么明确的言论。霍金希望深入研究下去,在更深层次上探究宇宙的奥妙。这样的演讲,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

(3)科普教育

1989年10月,霍金47岁。他来到西班牙的奥维多,接受所获得的阿斯特里乌斯王子协和奖金,并且出席演讲环节,此次的演讲题目是“公众的科学观”。

霍金认为,社会中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大都漠不关心,对于科研成果为公众生活带来的改变,公众也是冷眼相待,甚至有人宁愿停止这些变化,想要回到他们认为更加单纯的年代。但这样的想法明显是不切实际的,科学在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政府部门把所有科研成果的经费都终止,在社会竞争力量的作用下,科技还是会不断向前发展。

公众之所以对科研没有太大的兴趣,多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看不到它的价值,所以不在乎它的发展。因而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让科学在大众中普及,让大众能够对一些诸如温室效应、酸雨、遗传工程甚至核武器的发展得出较为科学的看法。只有了解,才能支持,要普及科学,就要先营造一个合适科学传播的环境,而霍金提出的中学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

让公众在学生时代就开始了解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使科学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根深蒂固的效果。然而霍金也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当时的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合理。课程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应付了事,根本谈不上“理解”,也无法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实。

中学的科学教育制度需要改善,一些课外的科普读本似乎也解不了燃眉之急。霍金指出,科普读物固然能起到传播科学的作用,但是能够阅读的人群毕竟有限。所以,是时候拓宽科学传播的途径了。霍金提到了“电视传播”,通过一些惟妙惟肖的科普节目,将一些原本难懂的科研成果以简单的语言和情景描述出来,在娱乐的同时,注重节目的教育意义,让观众明白“科学与生活息息息相关”。

(4)核武器

还是在《公众的科学观》当中,霍金提到了核武器的问题。虽然当时正值美苏冷战结束,但是核武器的问题仍然是政府首脑头疼的对象,霍金非常严肃地说:“核武器一旦参与战争,那就意味着人类会在几天之内消失殆尽,整个地球将会灭亡。为了人类共同的发展,核武器一直是世界战争的禁区,冷战的结束,使得核武器的威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意识,但是,只要世界还存在这样危险的武器,这样的危险就依然存在。”

霍金的意思很明确,科技的发展也会给社会带来反作用,霍金并不赞同核武器的发展。他不仅是一个坐在办公室研究科学、研究星空的学者,也是一位心存世界的仁者。

(5)理论物理被轻视

1992年5月,霍金50岁。他来到母校剑桥大学的凯斯学院进行演讲,此次演讲的题目是“我的立场”。

霍金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多数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都从事实验物理学,而不是理论物理学。只有能够切实看到研究成果的实验物理学,才更有可能受到业内青睐,从而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理论物理学似乎被严重轻视了,就算是霍金发现了宇宙中的黑洞,也还是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在演讲中,霍金还提到,早在1980年,他作为剑桥卢卡斯数学教授的就职演讲,演讲稿的题目就是《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了吗?》,在演讲稿中,霍金提到20年代末马克斯·玻恩的预言,他曾经说:“物理学会的寿命只有六个月。”

霍金把马克斯的预言作为对同行们的警告,或许这个时代给他们留下的时间也不多了。这是一个看重结果的时代,如果不是理论物理已经接近尾声,那么就是理论物理学家的生涯就快到尽头了。

但是霍金也提醒世人,理论物理学家不应该被这样轻视。虽然计算机成为研究的得力助手,也让世人接触到了丰富的知识,取得了人类难以达到的高度,但是,再高端的科研成果,甚至是机器人,也是由科学家创造出来,并且进行操作的。计算机也只是科研的助手,人类的大脑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可能。

霍金的演讲总是充斥着科学的正能量,他的演讲实录被印刷成各类读物销往世界,演讲的视频被制作成各类纪录片,畅播全球。他的每一场演讲都有一定的门票收益,这些收益被霍金用来支持慈善事业。霍金就这样在宇宙的星际当中影响着我们,像一颗耀眼的星辰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