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家庭教育决定孩子的性格(2)
- 培养孩子好性格就这么简单
- 裴玲编著
- 4889字
- 2016-02-08 08:15:26
具有优良性格的孩子总是受人欢迎的,而且具备优良性格的孩子自己也会是快乐的,他会更快、更容易地做好许多事情、更容易取得成功。那么,对于一个孩子,他要具备什么样的性格才是健康的呢?
美国心理学家推孟曾经作过一项长期的心理研究:他和他的助手从25万儿童中挑选出了1500名智力较好的儿童,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查研究。30年之后这些儿童有的成了专家、学者或政治家,而有的则穷困潦倒、成了在街头乞讨的乞丐。研究发现,那些后来成功的孩子大都具有优良的性格,而那些后来沦落街头的孩子则大多具有很多不良的性格。成功的人大多具有诸如自信、自我接纳、珍惜生活、勤奋刻苦、认真踏实、做事专注、虚心好学、积极上进、有责任感、独立自主、有勇气、坚强乐观、热情、关爱、善良、诚实、宽容等优良的性格品质,这也是我们父母应该培养孩子具有的性格。而那些失败的人则大多具有自卑、自轻自贱、懒惰、缺乏上进心、缺乏责任心、懦弱、悲观、马虎、没有恒心、意志薄弱、依赖性强、冷漠、自私、不诚实等不良的性格特征,这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努力避免的。
我国早教之父、“0岁方案”创始人冯德全教授指出: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七大优良性格”——快乐活泼、安静专注、勇敢自信、勤劳善良、有独立性、有创造性、长大了做大事的英雄气概。具备优良性格的孩子,他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对未来、对学习等都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绪,他总是悦纳自己、悦纳别人、积极快乐地对待生活、对待未来、对待学习等。而这一切会让他得到更多人的欢迎和认可,自己也会充满快乐,同时他能够更好地去学习、去生活、去创造,从而能更快地取得成功。
只有当孩子在对待自己、对待别人、对待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持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时,他才是真正具有健康性格的孩子,也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假如说,一个孩子在学习上非常努力,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个很有“学业前途的优等生”,他也爱他的家人,不允许别人伤害自己的父母。但他对自己和家人以外的人都表现得很自私,对于学习成绩优于自己的人都看做是敌人,对于有损于自己和家人利益的人都持排斥和敌对的态度。比如,他看到自己的父母因为偷了邻居家的东西而被打,他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的父母、出手去打邻居,那么这个孩子就不能称得上是有优良性格的孩子,因为他对自己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而对别人却是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给父母的建议
性格培养要多方面进行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性格时,要努力从多个方面下工夫,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是不可取的,会给孩子的成长、成才、成功带来不利的影响。
父母首先要教育孩子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如何不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育他如何友好地对待他人,如何赢得好人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育他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在生活中获取有益于自身成长的养分;教育他如何对待学习等。这些对孩子一生的快乐成长和幸福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不断地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给孩子灌输正确的观念。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忽视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培养他的好性格,或者会忽视他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只是要求他把学习搞好,或是要求他努力发展自己的钢琴或舞蹈等特长,剥夺了孩子快乐玩耍的权利。其实这样做是不正确的,管理学中有一个“木桶理论”: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木桶最长的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板。同样的道理,如果孩子在性格培养的某一个方面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哪怕他的特长再长、他的学习成绩再优秀,那个性格最短板的方面也会影响他整体的发展,影响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和成功。因此,父母对孩子的性格教育,做人、做事、待人、待己、生活、交际等各方面的教育都不能偏废。
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好性格一定是积极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消极的态度和行为,有好性格的人表现在对己、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等各方面都是积极的、向上的。他能乐观自信地接纳自己,能乐观友善地对待别人,能积极努力地去做事、去学习和工作,他对生活各方面的态度总是积极向上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有很多父母自己迫于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对人、对事、对生活抱有很多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具有很多消极的行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比如,他们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同事、抱怨配偶家人、抱怨工作和生活,他们会对孩子不满意的地方非打即骂,他们在孩子面前对别人时常有恶言、恶行,他们厌恶学习、厌恶工作甚至厌恶生活。父母这样的待人处事态度和行为怎能教育出积极乐观地待人处事的孩子呢?父母这些待人处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其实就是不良性格的表现,必然也会对模仿能力极强的孩子的性格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有一位单亲妈妈,因为与丈夫离婚事件的影响,导致她始终消极沉沦,对生活、对工作、对他人以及对自己总是采取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和处理,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她封闭自己,不爱与人交往,没有心情去工作,不能用心去生活。她也是用这种消极的心态去教育与她一起生活的女儿,她消极的情绪和态度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也打上了清晰的烙印。日子久了,女儿也变得像妈妈一样消极被动,内向自卑,性格孤僻,对人、对事、对学习、对生活都失去了兴趣和信心。
要培养孩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父母首先要具有积极的态度和行为。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去影响孩子,言传身教引导孩子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和事物。
健康性格培养要从小抓起
婴幼儿时期是培养一个人良好性格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性格方面尤其如此。孩子年龄越小,他的性格可塑性就越大,也就是说,他的良好性格越容易培养,越大则越难培养。此外,在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的青少年时期仍不要忽视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这个阶段仍是培养良好性格、改变不良性格的重要时期,如果等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的性格已经定型了,再改变他的某些不良性格就难多了。
1920年,有人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现了一个约8岁的小女孩,她出生后不久就被狼叼走了,并被狼抚养长大至8岁。她和另一个约两岁的狼孩被人们同时解救,人们给她起名为卡马拉。卡马拉被解救的时候不会说话,不会站立行走,她很惧怕人,但对猫、狗等动物却很亲近,她白天一动也不动,一到夜间就到处乱窜,并且像狼那样号叫,人的行为习惯几乎没有,而是具有狼的野性。卡马拉被解救后,人们对她进行了各种人类行为习惯和性格的系统培养,甚至邀请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生理学家等来参与对她的教育。但对卡马拉进行了很多年的教育之后,她才学会了简单的几个单词,用了约5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行走,直到17岁的时候,她的智能也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卡马拉错过了接受教育的非常关键的时期,从而使得人们对她后来的教育非常艰难,教育效果几乎是微乎其微。
印度狼孩的故事说明,孩子几乎所有能力的培养都要从小就开始,婴幼儿时期是教育最关键的时期。性格教育更是如此,我们不要期望一个小时候很任性的孩子长大了会很懂得规矩,也不要期望小时候很自私的孩子大了会非常善良,一个人良好的性格也是需要在小时候通过父母的科学教育来打好基础的。
尊重孩子的遗传本性
遗传因素主要是指孩子天生就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更多的是表现在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上。遗传因素集中表现在刚出生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气质类型,如有的孩子刚出生时就爱哭闹,有的则很安静。气质是无法改变的,但他对孩子的性格养成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气质类型有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抑郁质四种,这主要是遗传于父母和祖辈的气质特征。胆汁质的人一般比较直率热情、急躁粗心、脾气易激动暴躁、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多血质的孩子比较活泼好动、亲切热情,在陌生人面前较少拘谨,喜欢与人接近,比较灵活;黏液质的孩子一般比较安静,情绪也较稳定,沉默寡言,能比较长时间地专注做某事或学习,相对不容易受周围刺激的影响;抑郁质的孩子一般比较胆小,不喜欢与人交往,比较退缩,对人和事物敏感,想象力丰富,情感体验也丰富。
每个孩子出生时多已表现出一定的气质特征,如有的孩子出生后特别爱哭闹,四肢、头部总喜欢乱动,表情、动作等表现得很活泼,对声音或热闹的场面比较喜欢;而有的孩子出生后喜欢安静,不爱哭闹,身体总是安静得一动不动。
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这种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很喜欢安静,不爱哭闹,有时候,即使有什么要求,他也不喜欢主动通过语言或别的方式去表达。会走路了、会说话了,他往往也会有这种表现,比如,他如果想要吃什么,他可能不会用语言告诉父母他想吃,而只是眼巴巴地看着那个东西,而有的孩子则会大声地告诉父母他想吃那个东西或者自己不顾一切地走过去抓起那个东西就吃。
这大多表明了孩子不同的遗传特征,父母要尊重孩子的这种遗传本性,不能过度违背他的本性,否则,我们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假如,一个男孩本来很喜欢安静,可能属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他有什么需要的时候不习惯主动去要求,也不喜欢与太多的人交往,父母为了让孩子长大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强迫”他而不是引导他大声而直接地表达出他的要求,强令他去结识很多的陌生人;或者一个孩子本来调皮好动,精力旺盛,喜好与人交往,喜欢搞各种破坏和探究活动,他可能属于多血质或胆汁质的气质类型,而父母却一定要他安安静静地待着,要他这也不要动那也不要摸,要他不要和“坏孩子”交往和游戏,要他不要插嘴大人的谈话。这些都是违背孩子本性的做法,父母的以上做法都会压抑孩子的正常成长,更有碍于他良好性格的形成。
有一个小男孩,半岁时就成了父母眼中的“调皮捣蛋鬼”。因为他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表现得非常调皮好动,父母刚刚给他捆好了襁褓,他就会四肢乱动把胳膊或腿伸到襁褓外;等到他会爬了,他就四处爬动,家人稍不注意他就会从床上掉下来;等他会走路了,他就更加调皮了,跑这跑那地去“祸害家什”。由于经常“搞破坏”,这个男孩受伤、挨打也是常有的事。家人为了防止他继续“破坏”,就时常拉着他的两只手不让他去乱动,或者抱着他不让他到处乱跑,“勒令”他老实听话,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调皮。家人的做法慢慢地让这个孩子产生了反感,在不到两岁的时候就表现得脾气很大,非常任性,动不动就抓起一件物品狠命地摔到地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小暴君”。这其实就是违背孩子本性的教育教养方法导致他性格不良的结果。
3.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2009年8月份的某一天,广西北海市一名不到20岁的男青年在自家房间里上吊自杀身亡。据了解,这名男孩是因为刚刚高考失利才自杀的。家人说,男孩知道自己高考没上线后就一直很不开心,自杀前他长久独自在小区里徘徊,人们猜想他可能会因为考不上大学而难过,据此推想男孩的自杀和他的高考失利有关。
同样是高考失利,有的孩子却把它当成了一个机遇。小李就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读高中时的理想是考个一本,最次也不能是专科,他对这个目标也满有把握。然而,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考场上没有发挥好,连专科的分数都不够。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痛苦之后,他认真分析权衡了自己的各种选择:复读明年继续考大学?读高职院校?就业?他那时了解到当时专业技能型人才奇缺,于是他毅然决然报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数控专业。在后来数控专业的学习期间,他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勤奋实践,由于他的突出表现,在校期间他代表学校参加了数控专业的技能大赛,并获得了全国大奖。此外,小李还考取了数控专业的高级技工证。还没有毕业,他就与南方一家知名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而在单位上的他也是表现非常出色,一直受到单位领导的重用。
同样的生活事件,有的孩子能够很好地应对,把这一事件当做一次机遇,而有的孩子却不能很好地应对,把它当做了一次沉沦的理由。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在起作用。因高考失利而自杀的那个男孩性格内向、孤僻,很少与人交流交往,这是一种不良的性格。而小李则没有被高考的失利打倒,他紧紧抓住了机遇,在高考失利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这与他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的良好性格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