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安全与防灾教育
- 河南省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室
- 3560字
- 2020-08-27 11:10:52
第二节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形式
大学生身处校园,又身处社会,普遍年龄在18至23周岁,有其自身的特点:生理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不成熟;个性日趋定性,但可塑性很大;智力发展充分,但开发空间较大;自主性强,追求个性,但社会阅历不足,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安全防范意识较薄弱;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但容易受到外界的侵扰和欺骗。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自身的特色和特定内容。
本节主要从安全防范角度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隐患及针对性开展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措施。
一、大学生面临的安全隐患
目前,高校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安全隐患归纳起来主要有 5 类:治安隐患、火灾隐患、交通隐患、心理问题隐患、网络安全隐患。
(一)治安隐患
高校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场所,流动人口较多,这为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加之新生入学对周围环境比较陌生,疏于防范,犯罪分子常利用新生无防备的心理造成对其人身财产的损害。如宿舍被盗、银行卡被盗;被一些打着老乡的名义的不法分子诈骗钱财;财物被抢;轻信他人陷入传销组织等。
(二)火灾隐患
高校是一个高密度人员聚集场所,宿舍的违章电器如“热得快”、电热毯、电热杯等都是大功率电器,很容易引发火灾。一旦发生火灾,后果难以想象。另外,学生未经过系统的火灾逃生培训,一旦遇到危机情况,会发生拥挤、踩踏甚至跳楼等危险行为,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三)交通隐患
当前,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交通安全知识缺乏和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据统计,在大学附近发生的交通事故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其中由于大学生自己不遵守交通法规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据很大比例,给学生本人和家庭带来了难言的灾难和痛苦。
(四)心理问题隐患
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变革和竞争压力,十分敏感,尤其是面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处理和学习、恋爱的矛盾问题时,往往因为心理压力而造成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2004 年发生在云南大学校园的马加爵杀人案,一时震惊全国。经调查,马加爵存在因贫困、社交、学业压力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而因打牌琐事而引发杀人。
(五)网络安全隐患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互动交流、娱乐益智的重要方式。但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因为缺乏自控力,一些人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导致心理扭曲、疏远亲朋、荒废学业、健康状况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色情、暴力和低级庸俗的内容,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各类犯罪分子针对学生辨别力较弱和自我保护意识差的特点,通过上网聊天、交友等机会寻找目标实施诈骗、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模仿网上行为,搞犯罪活动。2004 年,铜川市的一名职校生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而“手头紧张”,便伙同另外 2 名社会青年深夜入室行窃杀人。案发后,该学生竟像没发生此事一样回到学校,请人代洗沾有血迹的衣服后蒙头大睡。结果不到一天,3 人均落入法网。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不能 忽视。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从安全防范角度讲,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一)人身财产安全防范知识
人身财产安全即避免人身伤害和防止财产损失,这是大学生赖以生存和完成学业的首要条件,是最根本的安全。高校大学生主要面临的人身财产伤害主要包括:盗窃、敲诈、诈骗、抢劫与抢夺、卷入传销、滋扰、打架斗殴、性伤害等。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不仅给学生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也会造成精神上的创伤和经济上的损失,对学生个人、学生家庭和学校造成损失,甚至造成巨大的悲剧。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人身安全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安全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
(二)日常生活安全知识
大学生日常生活安全防范,就是对校园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故灾害的因素加以警惕和预防,努力把它们消灭在萌芽状态。大学生日常生活安全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卫生,谨防中毒;安全用电,严防触电;消防常识牢记心中;行走骑车,遵守交通法规;旅游在外,安全第一;游泳野营,切忌大意。学习和了解这些日常安全防范基础知识,不仅是学生维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构建和谐校园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学习安全知识
大学生在校就读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生的法定教育权利受法律保护,不能被非法干扰和侵害,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的学习安全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体现在暑期军事训练,要做好充分准备;体育运动,要严防伤害;实验实训,要严守章程,谨记安全;顶岗实习要熟悉岗位,规范操作,安全生产;勤工俭学要警惕陷阱,注意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求职择业,谨防陷阱和骗局,用劳动法为求职就业保驾护航。
(四)人际交往常识
人际交往安全即是在人际交往中,以平等、互谅、互信的原则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生的问题,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卑不亢。特别是交友要慎重,正确把握异性交往尺度,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提高安全防卫意识和机警的报警意识,有效避免意外事件发生。
(五)心理安全知识
大学生社会经历相对简单,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容易受到外界思潮影响,而自身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弱,在面对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与社会竞争的时候,如果处理不善或没有及时缓解,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引起行为偏差,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出现自伤、自残、自杀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等严重后果。心理安全知识教育就是要指引导高校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试方法,提高心理自疗能力和心境掌控能力,主动、理性地释放心理压力,消除心理困惑,化解心理矛盾,以顺利完成学业,应对社会挑战。
(六)网络安全知识
随着各高校网络规模的急剧膨胀,网络用户的快速增长,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网络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首要问题。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做到网上冲浪,注意遵守相关法规,讲究网络文明;网络上查找资料时,注意辨识网络信息的真伪、美丑。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可以让大学生在充分分享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便利生活,同时又能保护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
(七)社会公共安全知识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公共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拒绝赌博;相信科学,反对邪教;国家利益至上,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八)自然灾害的应对知识
近年来,我国频发地震、洪水、干旱、雾霾等自然灾害,从这些自然灾害特别是汶川大地震等事件来看,我国公民所接受的安全教育相对落后,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安全防护能力不强。目前,人类还无法认清并消除这些自然灾害,因此改善和提高社会应对、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预防及减少损失的有效途径。通过在学校建立自然灾害应对的安全教育体系,由学生辐射到家庭进而影响社会的方式来普及安全知识和技能是提升公民安全避险能力的捷径。
(九)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加之学生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容易引起传染病在校园内的流行和传播。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一旦疫情爆发,将会严重威胁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了解易发的传染病相关知识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取决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的高低。高校中常见的传染病主要有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红眼病、艾滋病等。
(十)自我保护与救护知识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侵害,在遇到侵害时,正确的自救和互救行动,对于保护生命,降低伤害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自我保护与救护知识,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教育学生在遇到不法侵害时,应临危不惧,见义“巧”为,学会智斗,并及时向公安保卫部门报警,寻求帮助;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一般急症的现场救护方法,为保护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
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自身多方努力,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可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实际锻炼相结合、强化管理与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通过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组建一支具有安全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坚持一定课时的课堂教学,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学生亲力亲为的实践体验,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安全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许多高校近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