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杨芳:让梦想开花

刚任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校长不久的一天,我在食堂吃早餐。一位年轻女教师走过来,说:“李校长,我昨晚梦见你了!”

我一下子感动起来——好纯真的小学老师啊!我说:“谢谢!请问你叫……”

她说:“我叫杨芳。”

我问她梦见我什么了,她说梦见我给她讲新教育。哦,我知道了,与其说她梦见我,不如说是梦见了新教育。

听说武侯区成立了“李镇西名师工作室”,杨芳找到我,请求我一定要收下她做徒弟。我说:“抱歉,名额早已满了。”但她急切地说:“李校长,您就让我做个编外徒弟吧!只要每次能够参加您的活动我就满足了。”

这样,她果真成了我的编外弟子。

和一般小学老师一样,杨芳特别单纯。她说她之所以想跟着我学,就是看中了“李镇西名师工作室”是用新教育实验来引领教师成长的。“我没其他想法,就想搞新教育,因为我想更快地成长起来。”

我是严格按新教育理念来要求工作室成员的:打造书香班级、缔造完美教室、构筑理想课堂、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作为“编外弟子”,杨芳做得一点儿都不比别人差,甚至有些方面还做得更好。比如,她和孩子“共读共写共同成长”,一年来,她读了30多本书,写下3万多字的教育随笔,还开发了“舌尖上的川菜”“听爸爸妈妈的故事”等家长参与课程。

不到一年,新教育让杨芳有了更多的教育智慧,也让她和她的孩子们享受到了成长的快乐和教育的幸福。新教育的种子在她的心灵深处慢慢开出花来。

江腾飞是个学习成绩不好的男孩。在杨芳看来,比成绩不好更令人头疼的是,江腾飞对成绩不好已经无所谓了。

要尽可能唤醒每一个孩子的希望,这是新教育的理念。杨芳没有泄气,她在等待,在寻找走进这个孩子心灵的机会。

一天,江腾飞要添加杨老师为QQ好友,杨芳“受宠若惊”,欣然接受。更让她惊喜的是,她看到了江腾飞的QQ签名——“如果世界上没有不及格的试卷,那该有多好!”

这看似随意的签名,却让杨芳看到了他真实的内心。“我一定要帮帮江腾飞!”她在心里对自己说。怎么帮呢?杨芳想:孩子表面上对成绩无所谓,但实际上又渴望“没有不及格的试卷”,这说明他还是在乎成绩的。那我就干脆给他一张及格的试卷吧!因为有时候,成功是成功之母。

批阅试卷时,面对江腾飞那错误连篇的卷子,杨芳一一手下留情,每道题都少扣一点儿分。结果,江腾飞及格了!

拿到60分试卷,江腾飞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意气风发”。接下来,在老师评讲试卷的课堂上,他一直坐得端端正正,听得聚精会神。

杨芳喜上眉梢,随即及时鼓励江腾飞。杨芳坚信,只要孩子有了信心,就能迸发出学习的潜力。果然,自信的种子在江腾飞身上暗暗萌发,破土而出:他上课专注了,作业认真了……接下来的测试中,江腾飞凭自己的实力考了真正的60分!

“我要考到70分!……”江腾飞的QQ签名后面加了无数个感叹号。这是他的下一个目标。当初,这个分数看起来是那么遥不可及,甚至是奢望,但是对现在的江腾飞来说,却像是近在咫尺。后来的事实证明,自信满满、学习劲十足的江腾飞的确做到了——他第一次考了70分!

“江腾飞,你能考到80分吗?”杨芳乘胜追击,试探性地问他。

他的大眼睛转了几下,好像有些拿不准:“这……”

“行,肯定行!只要你加油!你看原来你只能考三四十分,后来能考及格,现在还能到70分了,一切皆有可能啊!你说对吗?老师和同学们都好佩服你!”在他犹豫的时候,杨芳使出浑身的力量鼓励他。

“真的吗?”他问杨老师。

“绝对没问题!”杨老师斩钉截铁地回答他。

江腾飞笑得合不拢嘴:“好嘛,我加油!”

杨老师得到了一个男子汉的承诺。

连续考了两次七十几分后,江腾飞终于攀上了他学习上的又一个高峰:考了80分!

江腾飞的高兴可想而知,杨芳却比他更兴奋。江腾飞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杨老师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教育的成就感。

她甚至感谢江腾飞,因为正是这个孩子的进步,让她认识了一个朴素的教育道理:每个成绩欠佳、习惯不好的孩子都是一朵待开放的花,他们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美好的梦,教师要用心去帮他们开花、帮他们圆梦。

一个长期考试不及格的孩子,居然摘掉了“后进生”的帽子。杨老师的“绝招”其实很简单,就是一次“弄虚作假”,但这是充满人性之光的“弄虚作假”,因其体现出来的是对童心的尊重,对上进心的呵护。从长远看,孩子学业的进步,当然不能完全靠老师的手下留情,但作为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策略,这样的弄虚作假是有意义的,它是点燃孩子自信心的“引信”。

对孩子来说,很多时候信心的失落比不及格的分数所造成的伤害更可怕。杨老师明白这一点,不惜用“虚假”的分数来重新点燃孩子心中快要熄灭的自信之火。分数是虚假的,但教育是真诚的,而且是成功的。

怎样让家长理解教育并参与教育,这是杨芳一直思考并探索的课题。新教育实验倡导每个班级都要有自己的课程,杨芳便尝试着请孩子的爸爸妈妈来到班上,或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或给孩子们讲与自己职业相关的知识,或者教给孩子们各种生活技能。这是杨芳开发的“家长参与课程”。

又到了班会时间。杨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主题词:舌尖上的四川·抄手篇。

全班孩子兴奋地齐读黑板上的主题词后,杨芳问大家:“你们知道咱们四川的抄手在其他地方叫什么名字吗?”

“饺子!”“馒头!”三年级的孩子很天真,答案很好笑。

“馄饨!”总算有个孩子说对了。

“是的,在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都叫‘馄饨’,广东叫‘云吞’,福建叫‘扁肉’。”杨老师说。

“抄手也叫‘扁肉’?”同学们哈哈大笑。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抄手文化,再亲自动手包一包抄手……”杨老师的话还没说完,教室里已经沸腾了。

杨老师提高音量:“下面,掌声有请抄手大师彭叔叔上台!”

“同学们,大家好!”小峰的爸爸大大方方地走上讲台,“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讲抄手文化。我们成都的抄手是四川著名小吃,面皮里面包上肉馅,煮熟后加清汤、红油和其他调料即可食用。准备做抄手需要哪些原料,大家知道吗?”彭叔叔很快开始提问,和孩子们互动。

“姜!葱!”“抄手皮!”“肉末!”同学们七嘴八舌。

“是啊,肉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选上好的猪大腿肉,盐也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新鲜的鸡蛋也很重要,直接影响口感!”彭叔叔边说边拿出准备好的鸡蛋打进肉末里,加上调料搅拌,开始做肉馅了。

“好香啊!”同学们惊呼。

“下面我讲一讲抄手的包法。大家左手拿面皮,右手拿筷子,先将肉馅放于面皮的中间,将面皮对折。记得要用筷子蘸点儿肉末粘在面皮的右上角,再拿着对折好的两角,以中指为支撑点重叠,压紧。”彭叔叔一边说一边示范,“你们看,包出来的抄手像什么?”

“像金元宝!”“像小船!”同学们兴趣盎然。

彭叔叔把抄手的包法重新示范了一遍,又给同学们分好了小组,一声“开始”后大家立刻争先恐后地动起手来。最后,大家当堂就把包好的抄手煮来吃了!

不少同学在享受自己亲手包的美味的同时,不由得感叹:“小峰有这样的爸爸,真幸福啊!”杨老师顺势引导孩子:“每个人的父母都有过人之处,大家今天回去找找自己爸爸妈妈身上的绝招!”

小峰平日里书写很差,表现也不是很好,不是很自信,今天却迎来了无数羡慕的目光,自信心大大增强。而小峰的爸爸平时算是个内向之人,每次老师找他交流孩子的情况时,他的话都不多,只是点头。而今天他忙活了一个小时,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他显然也增强了自信,临走前主动找到杨老师说:“杨老师,我们家长做得不好的地方你要指点哟!”

杨老师感到自己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已悄然拉近。

而这样的“家长参与课程”在杨老师班上已经成为常态:一位做厨师的父亲曾来班上给孩子们讲“冒菜”的知识;一位在食堂工作的母亲曾被请到班上来,给孩子讲自己每一天辛苦的工作,让孩子们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一位父亲曾到班上来给孩子们讲自己童年的故事,让孩子们在今昔对比中珍惜今天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无论家长从事什么工作,也无论家长的文化程度是怎样的,他们都能够在杨老师的教室里成为让孩子们佩服的教育者。

暑假里,杨芳和部分家长带着孩子们到大自然赏花。

“哇!荷花!”刚到河边,同学们就兴奋地叫道。

轩轩妈妈立刻纠正:“这不是荷花,是睡莲!”

“是睡莲吗?”大家议论起来。

轩轩妈妈接着说:“它们喜欢强光和通风良好的环境,在晚上花瓣会闭合,到早上又会张开,所以叫‘睡莲’,也叫‘水中女神’。”

此刻,家长又成了孩子们眼中的老师。

双双说:“还可以叫它们‘水中睡美人’!”这真是一个富有浪漫情怀的女生。

“你们看!睡美人的叶子好像羊角啊!”小健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什么?羊角?怎么会像羊角?”杨老师不明白平时颇有见识的小健何出此言。

“就是就是,真的像羊角!”丽丽也附和道。

“哪里像呢?”杨老师看了又看,实在是不解。

“杨老师你看!每片睡莲的叶子都有一个缺口,就像‘羊角’!”孩子们认真地给杨老师解释。

杨老师定睛一看,的确,每片睡莲的叶子都有一个缺口,可大人们居然都没有发现。孩子们真细心啊!

“不过为什么说是‘羊角’呢?”杨老师又问。

“是呀,你看,越小的叶子越像!就像喜羊羊的脚印!”孩子们说。

“哦!”杨老师恍然大悟,“你们说的是像羊的脚印啊!原来你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羊脚’啊!可是我们一般不说‘羊脚’,说‘羊蹄’!”

大家笑成一团。

过了桥,一大片荷花池出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观察观察,睡莲和荷花有什么不同?”杨老师启发大家思考。

“荷花的叶子和花伸出水面,而睡莲的叶子和花浮在水面上。”心怡思考了一会儿,回答道。

“伸‘字和’浮字用得非常好!”杨老师大加赞赏,开始不动声色地上语文课了。

“也可以说,荷花的叶子和花钻出水面,睡莲的叶子和花躺在水面上。”

“钻‘和’躺很恰当!”杨老师继续鼓励。

“还可以说,荷花的叶子和花挺出水面!”

杨老师真是惊叹于孩子丰富的创造力,继续发问:“睡莲和荷花还有什么不同?”

“睡莲的叶子像羊蹄,荷花的叶子像一把伞!”孩子们说。

提到荷花的叶子,同学们认真观察起来。突然,阳洋疑惑地问道:“杨老师,杨老师,为什么荷叶上的水珠不是很多粒,而是全都滚在一起?”

“就是就是!”阳洋的问题问出了大家的心声。

“这个问题留着你们回家上网查资料吧!”

这时,对外界事物相当好奇的阳洋又指着一朵盛开的荷花喊道:“这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健反驳:“含苞未放的荷花才像尖尖角嘛!”“对!对!”大家都同意小健的看法,嘴里还不由得重复“含苞未放”这个对他们来说很是新鲜的词汇。恰巧一只蜻蜓飞过,孩子们激动地喊起来:“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老师,我们就在这里上语文课吧!”小涛十分天真地说。

看着一张张稚气又兴奋的脸蛋,杨芳不由得感慨:大自然真是奇妙!面对草木花鸟,孩子们的眼前产生了许多关于自然界、自然美的遐想,并油然而生快乐。这样的活动有利于激发孩子们丰富、真实的情感。周围世界像一部有趣的书,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孩子们去阅读这本书。

新教育主张教师要善于反思,并在反思中成长。杨芳就是一位爱思考的老师。

在她的博客中,有很多文章结合一天平凡工作的思考,或是对成功的分析,或是对失败的追问。

在一篇《换药为汤》的博文中,杨老师把厉言比作“药”,把善语比作“汤”。她这样对比分析“药”和“汤”——

评讲试卷时,思远和思敏注意力很不集中,我扬言:“再不认真就要补考!”不过几十秒钟的时间,他俩又开始走神了。气煞我也。这是“药”的效果。

语文课上,思远和思敏又在搞小动作。怒火噌噌噌地往我头上蹿,在即将爆发之际,我灵机一动,说:“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思远和思敏谁更乖!”几乎一整节课的时间,他俩都坐得端端正正……这是“汤”的效果。

测试前针对同学们粗心的情况,我出台了“高压”政策:必须认真读题,因为没有审题导致出错,要接受惩罚。测试结束,十几个人把“抄写句子”看成是“照样子,造句”。气得我喷血……这是“药”的效果。

“这节课我们来评选‘细心大王’!”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啊?细心大王!”“哈哈,怎么选哟?”我挑了几道很简单但是容易看错要求的题进行专项训练,评选的结果让我很“为难”——我准备的奖品远远不够!全班57个孩子,竟然没有一个人出错!这是“汤”的效果。

结论:把药换成汤吧!如果不是非要吃药的话。

“抄三年教案只可能依然是一名教书匠,而坚持写一年反思则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杨芳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期末的新教育实验活动日里,杨芳面对前来参观的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她说:“有一朵花开的时间需要去等待,于等待中细听花开的声音;有一盏茶浓的间隙需要去品尝,在品尝里静观茶叶的沉浮。一年的时间不算长,但我却能清晰地看到润泽未来的新教育,在孩子们身上焕发出来的活力。而我的生命,也因为新教育,变得美丽。”

让生命因新教育而美丽,这也许就是杨芳的梦想。我已经并将继续见证,杨芳让自己的梦想开出美丽的生命之花。

2013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