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善与恶,美与丑(2)

有许多人错误地认识心理健康的内涵,认为一个拥有健康心理的人就没有嫉妒、自卑等心理。其实,嫉妒、自卑等心理也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没有人可以完全摒弃它们。但有着健康心理的人会将它们缩小,将友爱、自信、乐观放大,让人性美和坚强的一面占据内心。

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健康的人生。无论何时,一个人最需要得到的是一种健康的心理,一种平常的心态。因为一个不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他的内心如同一片荒漠,即使你给他栽上几株艳丽的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终究是要凋谢的。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却如同拥有一片肥沃的土壤,它会使每一粒知识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个具有健康心理的人会清楚地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他们会在自己的天地里艰苦开垦、辛勤耕耘,收获着幸福和喜悦;而一个心理残缺的人,即使他有许多长处,也会因为找不到自我而处于无尽的痛苦和失败中。

在人的一生中,你可以不会弹钢琴,可以不会做雕塑,甚至于可能遭遇大灾大难,但你不能没有健康的心理,因为健康的心理是人生的基石。

在今日,我们有时会听到某某学生跳楼,他们有着灿烂的青春,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而他们还选择自杀,也许有人说是学生的心理太脆弱了,或者根本不懂他们现在多么的幸福。而从根本来说,现在的学校普遍只重视升学率,却忽略了学生的健康心理。

案例精选

[描述]

2005年,广东省某市的一名六年级女孩从自家八楼天台跳楼自杀。警方接到报案后火速赶往现场时,她还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家里电话;被送到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小时后,由于肝脾破裂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这一少年自杀事件令人震惊。女孩的班主任说,她的学习和思想品德十分优秀,根本没有想到她会自杀。在她父母眼里,她也是一个乖乖女,她的朋友和她的关系也很好,但是谁也没想到她会莫名其妙地自杀。

有资料显示,我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存在严重或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点评]

古语说:“身安不如心安,心宽强如屋宽。”这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身体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险相对变小,而心理适应不良乃至严重失调者却日见增多,心理健康状态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和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突出问题。

现在的成年人也面临着亚健康心理的状态,许多人因为一些小事情与人大动手脚,有的竟也选择放弃生命。在我们扼腕叹息的同时,也要审视自己的心理是否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古语说:“吾日三省吾身”。在一天结束的时候,你可以回顾这一天都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让自己那么做,当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消极或悲观的时候,要及时调整过来。

比如当你失业时,你是否整日唉声叹气,是否知道叹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加重你的忧虑?甚至加重你身边的人的忧虑?消极的情绪会传染,当你不快乐时,也会影响和你关系密切的人的心情。同样的道理,积极的情绪也会传染,当你振作,对未来充满希望时,不仅你会感受到乐观的强大力量,你身边的人也会因为你积极的振作,而充满自信和欣慰。

你应该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它会在你消极时,产生惊人的力量,不让你灰心丧志,失去乐观。

为什么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有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用、利益,一切都是灰暗的,毫无生机的,甚至是毫无希望的。他们整日生活在自己的认知给他带来的消极灰暗的心理中,如同生活在万年冰窖中。有的人一睁眼看世界,就看到了阳光和鲜花。他在哪里,哪里好像就有鲜花包围,永远乐观向上。他们的本质区别就是:对人性、对自我、对环境的认知和感受。

许多成功的人即使遭受了背叛、被人利用,也依然相信人性,相信自我,正确地分析环境。这样的人就拥有健康的人生。反之,承受不了这些的,就被消极、愤恨所打败。

每一个人都害怕伤害,不要以为很成功的人就是铁打的心,能够承受任何伤痛。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这些伤害,是将它变成人生的动力,还是变成让你失去自信和相信别人的祸端。

生活就是由无数的难题拼接而成的,健康的心理就像阳光,能够驱散所有的乌云。

在我国唐代有两个著名作家,一个是因《陋室铭》而著称的刘禹锡,一个是写有《捕蛇者说》的柳宗元。二人是好朋友,都有仕途不顺而被贬官的经历。但刘禹锡性情旷达,人生态度乐观,虽被贬官,却能将陋室布置得“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高雅的生活情趣,与“鸿儒”交谈,与“素琴”、“金经”为伴,心理保持健康,寿命达70多岁。而柳宗元被贬后却长期心情不畅,气血郁滞,终致英年早逝,仅仅活了46岁,连他的作品集《柳河东集》也未来得及整理,是刘禹锡帮助他整理出来的。这说明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心理健康是有密切关系的。

在当今世界,“不相信眼泪”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励志口号。当你面对人生困境时,可以看看下面的几句话:对人生,我们要充满自信,积极对待,微笑乐观;对困难和压力,要满不在乎、轻松自在;对他人,要不卑不亢、宽仁博爱;对工作,要敢说敢做,拿得起放得下。这或许会给你某些人生启示。

4万物无罪,祸在人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当今社会流传比较广的说法就是:金钱乃万恶之源。人们为什么要将万恶之源归罪于钱呢?

金钱真有那么坏吗?这样问显得十分幼稚和滑稽。因为金钱只具有物性,不具有人性,同样的钱,在肮脏的手上是肮脏的,在干净的手上则是干净的;用它购买军火、毒品、砒霜,可以杀人;用它建造医院、育婴堂、养老院,则可以救人,完全视金钱拥有者的心地品行而定。

既然金钱不是万恶之源,那么什么是万恶之源?孟子见梁惠王的时候,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答复梁惠王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司马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他就指出来:“利”就是一切动乱祸害的根源,如果人人都争利,而不讲仁义,则天下危矣!

利益是万恶之源,但最根本的是人心。万物本无罪,祸根在人心。倘若杀人放火、抢劫者不是因为被不劳而获的思想所鼓动,就不会对不属于自己的利益垂涎。

案例精选

[描述]

上帝让两个人分别保管两笔财富,甲面对伸手可及的利益,毫不动心,只衷心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乙却被金钱所吸引,他终于迈过道德的防线,将那笔钱据为己有。第二天两个人都死了,甲因为没有监守自盗,变成了天使,乙却因为贪财下了地狱。

金钱本无罪,但看到的人,却难以抵制它的强大诱惑力。而这诱惑力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人心。

你若不贪财,金钱于你并无诱惑;但是一旦动了贪念,金钱就变成了魔鬼,把你拖向深渊。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每天我们都要拒绝和接受许多的诱惑,有的人虽然深知这些诱惑的背后将是无尽的深渊,却带着侥幸的心理,接受诱惑。这侥幸的心理也是人心的贪念造成的。

为什么任何时候都有贪官,贪官为何要贪?是利益蛊惑?倘若他们知道为国为民着想,是一个刚直廉洁的大臣,就不会被利益所惑。贪的是人心,人心若不是有那么多贪念,哪有这么多的贪官。

每一个人都有贪念,或多或少,只看你如何把握和克制。心就像一块橡皮泥,你捏成什么样,它就会变成什么样。

利益熏心,利益其实不能熏心,而是引发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贪念。

佛法中说,人类的内心里面有“贪、瞋、痴”三毒的烦恼,这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一旦受到外面物质利益的诱惑,或者受到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谁能抗拒得了呢?这恐怕在亿万人当中都难以找到一个。

一个老法师曾说,整个宇宙的变迁,比如说现在讲的自然灾害,其实质并不是自然灾害这么简单。这个道理十分深奥,我们都看到了洪水泛滥的厉害,也知道温室效应在影响着整个地球的气候,南北极的冰雪都在迅速解冻,人类也将面临着极大的灾难。

这些灾难如何形成,还不是人类的行为产生的恶果,更本质的说,是人心造成的恶果。如果人人都注意保护环境,地球也不会变得像现在这样糟糕。

据说曾有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试验的是水,这个水是在河里面、山川里面、井里面、海里面、湖里面到处去采集来的,用小玻璃罐装着。他做了无数次的试验,证明水会看、会听,它懂得人的意思。你给它贴上善的文字,不管是哪一国的文字,比如写个“爱”,你把这个“爱”字贴上,一个小时后,把它放在冰箱里冷冻,零下五度,它就结晶。然后在显微镜里面看,你贴上“爱”、“感恩”、“感谢”的那个结晶图案非常之美。如果换一个,贴上“我讨厌你”、“我不喜欢你”、“我恨你”,那个结晶图案就很难看。零下五度,取自自然界川流、泉、溪中的清净水会形成美丽的结晶,而经过人们改造处理净化后的水却不能形成美丽的结晶。

虽然这个实验无法验明真伪,但是它却告诉我们:宇宙之间,宇宙的中心应该是爱,所有一切爱与感恩的图案是最美的,而且自然的纯净也是最美的。

用水来做实验,水会有这样的变化。如果人心是恶的,没有了爱,我们拿世界来做个实验,拿地球来做个实验,地球会怎么样呢?那就会毁灭。

案例精选

[描述]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告诉目犍连说:“你的债主快到了!”

目犍连回答:“我有神通,可以超越须弥山。如果我的债主从东来,我就向西;如果他从北方来,我就向南,他怎么能找到我呢?”

佛告诉目犍连:“罪报和福报是不可躲避的!”

目犍连运用神足通,不断地飞行,却仍掉落在山中,掉在一位老公公的面前。

那位老公公以修理车轮为业,忽然看见目犍连从上边掉了下来,形状怪怪的,老公公以为是不吉祥的东西,拿起车轮便打,目犍连被打得骨折。目犍连虽然疼痛,但始终坚持正信,一心向佛。佛怜悯他,教授他神力,目犍连静下心来,恢复了本来的样子。

佛告诉目犍连:“那位老公公前世曾经是你的父亲,你跟他争吵。你心里想:‘我多么希望这位老家伙被打得骨折!’因为这个恶念而造罪遭殃。记住,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他人、善待众生,包括言行和心念。”目犍连了悟因果,摒除各种妄念,潜心修行并善化众生,后来得了善果。

[点评]

为人处世一定要以善念为本,千万不要动妄念与邪念,及时清除自己思想中各种不正的念头。万物无罪,祸在人心,所有的事情其实都由你的心决定。人心向善,世界则善;人心向恶,世界则恶。

控制好你的心,就能杜绝生恶。善恶只在一念之间,那一念全由“心”指引着。有许多人明知恶果,却仍被罪恶牵着走,这就是你的心不坚定。

5时不忘勤、事不忘俭、言不忘和、行不忘善

时不忘勤,事不忘俭,言不忘和,行不忘善是对做人处事的一种指导。它告诉人们,切不可懒惰、奢侈、急躁和行恶。

在我们工作生活中,勤劳节俭一直被当做中华传统美德,而事实上,中国人也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之一,他们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为生活打拼,为梦想打拼。

俗话说勤能补拙,勤俭致富。勤劳是我们工作生活的一块宝玉,只有勤劳才能达到我们的生活目标,而懒惰最不可要。

案例精选

[描述]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居住着父子二人。他们经营的大果园种着桃树、李树、杏树等,一年下来,收获颇丰。

但天有不测之风云。一场疾病降临在父亲身上。而儿子看见父亲病了,自己也偷起懒来。不再勤劳地耕地、管理果园。几个月后,树上的果子尽被虫子咬穿!偶尔有人到园子里看看,摇摇头就走了,果园渐渐荒芜了。一天,父亲忽然病情严重起来,危在旦夕!他知道自己剩下的日子不多了!在临死前不愿看见自己一手创办的果园毁在儿子的手里,于是,他把儿子叫了过来,对儿子说:“园中有金,你去挖吧!”说完,就撒手人寰。儿子听后,高兴万分,拿起锄头跑到果园里挖金子。挖了一天又一天,手挖出了血泡,可是一无所得,他很失望。日子一天天过去,到了年秋,儿子想去果园看看。啊!园中的葡萄、苹果都结果了。儿子拿着箩筐去收果子。收完后,他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原来财富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否则一无所获。

后来,儿子变得更加勤劳,很多人都来买他的果子,也赚了很多钱。果园万里飘香,更美了!他永远也不会忘记改变他命运的是他的父亲。

[点评]

勤劳能致富,但是节俭才能守富。你今天富有,但是奢侈的生活会让你再变为穷人。有的人今天吃遍山珍海味,明天就吃窝头咸菜,这种人看似会享受生活,实则是完全不懂生活的人。

勤俭节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会节俭生活也是一种艺术。

案例精选

[描述]

春秋时代,有一对好朋友名叫张玉和陈邵。他们读书、作息都在一起。张玉因家境较为贫穷,所以需要自己工作,赚取生活费用。陈邵则因家中富裕,所以衣食无虞,但是,每到要交房租的时候,陈邵却总是没钱。

一天,陈邵接到家中寄来的信,说:“受战乱波及,家中已无多余钱财,希望你能自力更生”。陈邵看了吓了一跳,心想:“如何是好?”这时,张玉满身是泥地从外面进来,陈邵就问他:“你到哪里去了?”张玉回答:“我在屋子旁开垦了一块菜圃,种些蔬菜,除了自己吃,还可以赚些钱。”接着,把自己的情形告诉张玉。

张玉笑了笑,说:“你跟我来”,他们一起走进张玉的房间。

张玉指着晒干的米饭说:“这是你平常剩下的,我把它晒干后,再煮稀饭吃。此外;在课余,我还教一些小孩读书。收到的钱,存到竹筒里,不到必要时,绝不拿出来用。现在又种了些蔬菜,应该可以宽裕了”。

陈邵听了十分惭愧地说:“我已经知道你开源节流的方法了,谢谢你。”

[点评]

《尚书·大禹谟》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大意就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克俭,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传说中的古代圣贤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对于国家大事尽心尽力。大禹勤劳于治水大业,数过家门而不入。尧特别关心群众,认为别人挨饿受冻,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家,是自己的过错。古代圣贤们的生活都十分节俭,经常穿着粗布衣裳,吃粗米饭,喝野菜汤。由于尧、舜、禹在事业和生活上克勤克俭,所以赢得了百姓的拥戴。

坚持节俭还要有自律能力,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即从节俭变得奢侈容易,从奢侈转到节俭则很困难。这本是司马光引述他人的话用来训诫子孙的。意在强调要自觉保持俭朴,防止奢侈,含有自勉、警世之意。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过于奢华是不可取的,而且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商纣王用了双象牙筷子,他的臣子就要逃走,原因是看到了纣王的贪欲一发,将不可遏止。所以坚持节俭要有自律的能力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