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网络文学符号学研究
更新时间:2025-04-29 20:23:48 最新章节:后记
书籍简介
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小说的兴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文化现象,既需要将其放到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也需要从其自身的特征和生产方式去探索。符号学作为一种通约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便于从形式文化的角度追寻其意义机制。网络文学场内的规则是围绕着读者“人气”而来,在剥夺传统“把关人”权利的同时建构了一种新的评价体系。网络小说写作行为、文本叙事随之表现出旨在与读者建立亲密关系的间性特征。而资本对文学网站的注入,网络平台生产范式将评价体系与消费能力挂钩,把网络文学场内的权利主体进一步明确为读者中的消费者。网络小说文本性别身份区分一直比较明显,单一性别主体的个性张扬与作为写作主体的作者姿态下移形成反比。网络文学的价值来源有二:一是小说文本本身的文学价值;二是围绕着小说文本展开的交际和身份认同价值。二者并无主次之分,而后者是非网络文学所难以提供的。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6-01-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王小英
最新上架
- 会员歌谣是行走于民众口中的诗,新诗是汉语现代转型过程中打开新世界、化合新经验催生的文体,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20世纪中国新诗进行了多次以歌谣为资源的努力求索。本书对20世纪新诗化合歌谣的多次实践进行历史追踪,并重点聚焦于1940年代“新诗歌谣化”在国统区、解放区两种不同文学制度下的丰富实践,通过细读何其芳、艾青、袁水拍、李季、阮章竞等人的代表诗作,展示了新诗与歌谣不同的文体边界以及耿谣进入新诗的复杂历文学20.9万字
- 会员延安文学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种较为独立的文学形态。延安文学现代性也是体现了一定人文关怀和启蒙色彩的,是一种复杂化存在。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动态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予以历史地形成。后期延安文学中的现代性呈现有其自我超越性品格,也坚定了其自身因信仰而来的现代性色彩,这是基于信仰和趋于信仰的文学延安文学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对其在还原和反思观照下的重构也应是一种敞开的存在,并在不断探究中凸显其当代性价值。文学26.7万字
- 会员当前各学科交叉发展和各领域知识融通的趋势日益加强,秦腔和当代西北作家创作关系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秦腔是秦人的生命命脉,被称为西北的“语言符号”,秦腔给了作家们沁入骨髓的文化熏染,汇聚了当代西北作家对乡土的情感和记忆,其慷慨悲凉、热耳酸心的美学特点直接影响了当代西北作家的创作。本书在当代西北作家的作品中发掘秦腔影响的痕迹,并对这些戏曲质素在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等功能方面做出有益文学21.2万字
- 会员本书旨在探讨文学语境的多元意义和各类文学语境的意义生成机制。首先聚焦于“语境”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泛化,探析其背后所蕴藏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范式的变革;其次,在重新界定“语境”概念的基础上审视“文学语境”的新内涵、多元化类型,从文本层面将文学语境划分为“文本内语境”“文本间性语境”“符号间性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四种类型;最后,探索文学语境区别于非文学语境的独特的复义功能,深入研究各种语境类型生成文学文学24万字
- 会员本书是一部以流派演变史为主的新型唐宋词史。作者打破了“豪放”“婉约”等传统词论的二分法,从文化大背景切入,从时代精神和群体审美选择的角度考察了各风格流派发展衍化之规律,全景式地把握了唐宋词的流变过程:变作者个体研究为群体研究,对群体互动及各流派互相影响、渗透及竞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作者考察了唐宋时期哲学、政治、宗教、社会习俗和民族心理等对词人及不同的词人群体的创作观念和审美情趣的深刻影响,从而展现文学40.4万字
- 会员本书以俄罗斯人口较少民族埃文基的英雄史诗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史诗研究专家及人类学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母题分析、比较研究、文学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全面系统地厘清埃文基英雄史诗这一民间文学的叙事体裁类型,着重分析了埃文基英雄史诗的特色母题、典型形象和艺术特色等诗学特征;同时钩沉史诗中蕴含的狩猎文化、萨满文化及民族传统文化,解读民族经典文化等;阐释埃文基英雄史诗中体现的本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识,探讨了埃文文学23万字
- 会员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分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综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主体思想研究和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探讨三编,论述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各个阶段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背景及主要特征,从整体上勾勒出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脉络;阐释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思想内涵,归纳、提炼出八大主体;探讨了20世纪英国左翼文学的艺术特色,勾勒文学29.1万字
- 会员本书主要研究了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在中西文化碰撞的具体历史和文化语境下,通过文本细读晚清重要作家的代表作,梳理和分析了不同小说中的西方形象及其特点以及西方形象形成的原因与自我形象的内在关系。文学19.7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