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北方民族大学的个案研究在线阅读
会员

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北方民族大学的个案研究

马腾
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社会科学语言文字7.5万字

更新时间:2019-08-16 18:42:05 最新章节:后记

立即阅读
加书架
下载
听书

书籍简介

本研究运用语际语语用说等理论,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个案,就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进行了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截面专门研究。本研究主要回答了以下三个问题:(1)专业学生语际语发展的现状如何?(2)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或薄弱环节究竟在哪里?(3)如何改进现有教学以有效提升专业学生的语际语语用能力?本研究不仅对中国语境下的外语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民族院校这一多元文化群体的英语教学和国家的语言政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上架时间:2013-10-01 00:00:0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最新章节

马腾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本书包括“诗之思”“诗与人”“诗本身”三辑,涉及现代诗歌的想象、修辞等语言本体问题,并通过对诸多当代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进行细读,力图探索进入现代诗歌词语丛林的多种途径。
    陈培浩社科21.5万字
  • 会员
    现代人称代词大量进入现代诗歌,多方位地影响了现代诗歌的传播与形式特征,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区别于古代诗歌的一个突出标志。该著从考察汉语诗歌人称代词的历史演变、现代人称代词大量入诗的历史语境入手,系统地探讨了现代诗歌人称代词入诗的基本特性、形态功能、生成机制,阐释了现代人称代词大量入诗与现代诗歌形式变革的关系。人称代词在现代诗歌中不同语法功能上的表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诗歌表达策略的多样化。现代人称代
    倪贝贝社科16.7万字
  • 会员
    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古希腊语文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语文学方面的十余篇文章,具体内容分为三类:古希腊抒情诗研究,并以此为线索勾连希腊诗歌传统和印度诗歌传统,进而探讨原始印欧诗歌语言在希腊和印度这两支传统中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核心文本与重要概念的比较研究,探究各种古代文明(特别是希腊文明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间的早期关联和相互影响;书评,涉及古代语言的语法作品、希腊—印度文明间的关系、口述诗歌理论的生成发展
    白钢社科11万字
  • 会员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增益完成的,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分为绪论、第一章(敦煌非经文献疑难字词的研究价值)、第二章(疑难俗字考释)、第三章(疑难词语考释)等四个组成部分。绪论主要对敦煌非经文献进行界定并分为三个阶段,介绍了目前敦煌非经文献字词训释工作目前整体情况。第二章,敦煌非经文献俗字考释。第三章,敦煌非经文献疑难词语考释。本书中所说的敦煌非经文献指敦煌文献中除佛经道经儒经
    赵静莲社科21.9万字
  • 会员
    西方学术界对谢灵运诗歌的译介和研究拓宽了谢灵运接受的视野,同时也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以西方学术界的译介和研究为参照,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研究状况,丰富相关主题的研究。本书立足于此,对英语世界谢灵运诗歌翻译与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书中既有不同译本的微观欣赏与比较,也有不同视角的研究述评,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他者眼中的谢灵运,这无疑对我们理解和研究古典文学是有益的。本书获得了“重庆师范大学博
    黄莉社科16.7万字
  • 会员
    日本在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庶民教育逐步兴起。町人阶层开始接触到汉籍,并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及精神层面上的满足,汉语学习成为热潮。本书以《唐话纂要》《重订冠解助语辞》等江户时代十九部汉语研究类著述为文献基础,揭示江户学者对汉语所进行的研究。同时,对中日同期的汉语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江户时代汉语研究的学术源流。以期为读者了解江户时代日本研究古汉语虚词、俗语的情况以及古汉语语法研究对近现代
    王雪波社科11.8万字
  • 会员
    本著作对国语语音、民国韵书和现代白话新诗音韵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了深入的探讨。以国语语音的统一这个国语统一运动中的“硬壳果”为切入点,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语言学史观点,结合汉语诗律学理论,从现代白话新诗的语音特点出发,审音和考古并重,语音研究和韵书篆制结合,史料分析与个案考察互证,深入地分析国语语音标准的确立和民国韵书、现代白话新诗音韵方面的互补共生关系,探讨国语语音对白话新诗摆脱传统旧诗音韵的羁
    张建民社科25.1万字
  • 会员
    本书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为研究对象,立足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归纳出消费文化影响下“人与城”的四种新型关系,探究不同关系场域中人的“在”与“如何在”矛盾。从叙事的价值逻辑把脉城市文学的美学难题,推动建构契合中国式现代化语境的城市文学批评话语。
    曹丙燕社科21.2万字
  • 会员
    本书共收录10篇研究专论、2篇书评及1篇讲座纪要,包括《反思五四白话文的理论、实践,及其历史意义》《讲杜兴绘画:试论五山时期杜甫忠君形象之再定义与固化》《罗依果与中国学者的通信》等,体现了国内外汉学界在中国文学、文献、历史、中西交流等传统人文领域的新近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编社科27.6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