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出版说明
增补版序
前言
一、多视角看历史:认识过去经济实践的重要手段
二、本书的特点:从多视角出发研究江南经济史
三、对本书所收论文的若干说明
四、本书所收论文的发表情况
篇一 “江南地区”之界定
一、江南地区的地理完整性
二、江南地区的经济一体性
三、作为一个特定地域概念的江南地区
四、“江南”一词涵义的历史演变
篇二 有无“13、14世纪的转折”?
一、“13、14世纪转折”论:一个正在受到挑战的旧有共识
二、宋末至明初江南的人口变化
(一)南宋、元和明初江南的人口数量
(二)宋末至明初江南人口变化的地域趋势
(三)农村人口数量估计
三、宋末至明初江南耕地的变化
(一)耕地数量的变化
(二)耕地品质的变化
四、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技术的变化
(一)作物品种的变化
(二)农具的变化
(三)肥料的变化
(四)种植制度的变化
五、宋末至明初江南农民经营方式的变化
(一)经营规模的变化
(二)亩产量的变化
六、宋末至明初江南农业变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变化的主要特点
(二)变化的历史地位
篇三 “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水稻生产
一、明清江南“天”、“地”、“人”的变化
(一)气候的变化
(二)土地的变化
(三)人类努力的变化
(四)气候、土地与人类努力三大要素变化之间的关系
二、明清江南“天”、“地”、“人”之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一)气候与土地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二)人类努力的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三)明清江南水稻亩产量的变化
三、结论:“天”、“地”、“人”相互关系与中国经济史研究
篇四 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
一、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增长
(一)明初和清中叶江南的人口数量
(二)明末江南的人口数量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增长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控制
(一)“天地调剂法”对清代前中期江南人口变化的影响
(二)汪士铎的人口控制方法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控制方法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人民控制人口增长的动机
(一)江南学者对于人口控制的必要性的认识
(二)江南普通人民对于人口控制的必要性的认识
四、“最低生存水准”与“人口压力”质疑
(一)“最低生存水准”
(二)“人口压力”
篇五 堕胎、避孕与绝育:宋元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的节育方法及其运用与传播
一、药物节育方法及其运用
(一)堕胎方药及其使用
(二)避孕与绝育方药及其使用
二、非药物节育方法及其运用
(一)手术节育法
(二)非手术节育法
三、堕胎、避孕与绝育方法的传播途径
(一)民间俗文化传播网络:节育知识最主要的传播渠道
(二)节育药物与服务的商业化
附录一:唐初至清中叶江南人口的变化
附录二:明清江南确实采用了药物堕胎:四个实例及相关分析
篇六 “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
一、“人耕十亩”:明清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普遍经营规模
(一)明清江南的农业劳动力数量
(二)明清江南的耕地数量
(三)明清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
(四)近代江南农民家庭农场的平均规模
二、“人耕十亩”:为什么能够出现并普及?
(一)农户的耕作能力的变化
(二)农户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变化
(三)不同农户在生产能力上的差异及其作用
三、“人耕十亩”经营规模的出现和发展的空间特点
(一)专业化的桑农、棉农和稻农的耕作能力
(二)不同作物区中农民耕作能力
篇七 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
一、“男耕女织”模式质疑
(一)“男耕女织”是“天然分工”吗?
(二)农家男女劳动安排方式的多样性
二、明代江南农家“夫妇并作”的流行
(一)农妇参加大田农作
(二)农夫参加纺织劳作
(三)男子从事育蚕与丝织
三、清代江南农家“男耕女织”的发展
(一)蚕桑产区“男耕女蚕”的发展
(二)水稻和棉花产区“男耕女织”的发展
篇八 “男耕女织”与“半边天”角色的形成
一、明清江南“男耕女织”的背景
(一)“男耕”的专业化
(二)“女织”的专业化
二、“半边天”角色的形成
(一)农夫的劳动生产率
(二)农妇的劳动生产率
三、应当怎样看待农家妇女的劳动生产率问题?
(一)以往妇女劳动问题研究的两个错误出发点
(二)在妇女劳动问题上传统观点的三个误区
四、“男耕女织”
(一)“夫妇并作”与“男耕女织”两种分工模式下农户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二)“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男耕女织”模式的生命力
篇九 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引言: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处于停滞或下降吗?
一、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界定以及农户规模、农场规模和农户内劳动分工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作物亩产量的提高
(一)每茬作物亩产量的提高
(二)复种与改种引起的耕地亩产值提高
三、清代前中期江南农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四、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
(一)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业生产力提高的物质基础
(二)清代前中期江南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途径
篇十 明清江南棉纺织业的劳动生产率
一、生产工具的改进
(一)轧车和纺车的改进
(二)足踏多锭纺车的运用
二、劳动分工的加强
(一)轧花、浆经、刷经、染色和踹压等生产环节的分离
(二)纺纱与织布两大工序的分离
三、生产的专业化
(一)棉纺织业脱离农业
(二)农妇劳动向织布集中
四、棉纺织业劳动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一)棉纺织业中的劳动生产率
(二)棉纺织业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篇十一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
一、引言:“苏杭型城市”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二、明清江南的城市:界定与类型
(一)明清江南城市的界定
(二)明清江南市镇的定位
(三)明清江南城市的主要类型
三、明清的苏州城市:范围与特点
(一)苏州地区
(二)苏州城市
(三)以苏州城为中心的行政地区和苏州城的商业腹地
(四)作为“特大城市”的苏州城市
四、明清苏州城市的地域变化
(一)府城的地域变化
(二)郊区市镇的地域变化
五、明清苏州城市的人口变化
(一)府城的人口变化
(二)郊区市镇的人口变化
(三)新增城市人口的来源
六、明清苏州的城市工业及其发展
(一)市镇工业:城市工业还是农村工业?
(二)明清苏州工业的发展
七、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之间的关系
(一)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人口的增加
(二)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地域的扩大
八、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郊区市镇
(一)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二)工业发展导致了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结论
篇十二 大分流之前?
一、“大分流”理论与近代早期的江南经济
二、对1823—1829年华娄地区GDP的估算注1235
三、对19世纪初期尼德兰地区GDP的估算
四、两个地区经济的比较
五、对于两个地区劳动生产率差异的解释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工业与服务业
结论
篇十三 “江南经济奇迹”的历史基础
一、“脱亚入欧”:今天的江南经济奇迹注1301
二、造就江南经济奇迹的因素
三、西方中心论框架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四、新视野中的近代早期江南经济
五、从昔日的“大分流”到今日的“大合流”
六、结论:从新的视野出发研究近代早期的江南经济
篇十四 “壶里乾坤大”:江南史研究长盛不衰的原因初探
一、长盛不衰的江南史研究
二、问题意识
三、史料
四、方法
征引文献目录
注释
更新时间:2024-05-22 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