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插图
主持词
贺词
致辞
致辞
当代台湾史学的“文化转向”:以《新史学》为例的探讨
前言
一 新史学、新社会史与文化转向
二 《新史学》与新领域的开拓
结论
社会文化史研究须重视转型时代的现代性问题
一
二
三
社会文化史研究方法之我见
一 档案
二 报纸、杂志
三 回忆录、传记
四 文学作品、电影、戏剧
五 民谣、顺口溜
六 图片、影像资料
七 口述史资料
关于社会文化史研究视角“下移”的思考
一 精英心态的渊源
二 问题的表现
三 问题的解决方法
结语
区域社会史研究的追溯与反思
一 “新史学”的追求和区域社会研究的萌芽
二 政治史宏大叙事下的区域社会研究
三 “整合历史”:作为方法论的区域社会史
四 困惑与反思:本土化的追求
试论人文史观在近代婚姻变革研究中的运用
一 人文史观的基本阐释
二 人文史观与唯物史观的关系
三 人文史观在近代婚姻变革中的运用
结论
首都国族记忆空间之建构——以北京天安门广场与柏林浩劫纪念碑为中心的探讨
一 分析概念与理论说明
二 天安门广场之空间建构:毛泽东五四革命论述之物质化
三 新柏林“历史记忆区”:浩劫纪念碑
结论
电影如何成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素材——以“再解读”的方法为例
一 在电影中发现历史
二 《小玩意》:是玩物的历史还是历史的玩物?
三 “神圣的人/牲人”(homo sacer)与“生命政治”(biopolitics)
结语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保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引言 城镇化效应与乡村文化的衰落
一 乡村文化保护的现状与经验
二 当前乡村文化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 当前推进乡村文化保护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潘光旦的妇女论述及其争议
一 观点回顾
二 两篇文章的出台
三 引起妇女界的反击
结语
国家缺位的防疫:“大跃进”时期河北伤寒疫情与政府应对
一 被动应战(1958~1961年):地方政府的逐级动员
二 主动出击(1962~1963年): “预防为主”难敌精简机构的“副作用”
三 国家缺位:地方防疫的政策困境
结语
女学与医学:近代中国“女子宜习医”思潮之兴起
一 “女子宜习医”思潮兴起之社会诉求
二 “女子宜习医”思潮兴起之家庭诉求
三 产婆与产婆学:近代中国“新式助产者”之构想
结语
穿警服的防疫者——北洋政府时期北京警察对传染病的防治
一 警察对防疫的介入与北京疫病状况
二 警察对传染病防治的各种措施
三 警察对传染病防治的成效分析
民国时期北京的卫生防疫宣传工作
一 民国时期北京的疫病流行概况
二 卫生防疫宣传工作的开展
三 社会宣传对卫生防疫工作的影响
陶希圣与《食货》
一 国家与现代化建设
二 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舞台
三 史料挖掘与政治关怀
四 现代化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小结
黄炎培的地缘交往网络
一 川沙兴学:黄炎培地缘网络的初建
二 浦东同人会,地缘网络的壮大
三 浦东同乡会:黄炎培地缘网络的全盛
四 黄炎培的战时地缘网络
结语
晚清下层人士的西学认知与实践——以阳湖人赵宏为例
一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绘图人员
二 就职于湖北开采煤铁总局
三 负责光绪《顺天府志》的绘图工作
余论
北平官方社会救助实践评析(1927~1937)
一 北平社会救助机关变革
二 北平社会救助的制度建设
三 北平社会救助举措
结语
清末民初黑龙江移民社会保障述论
一 黑龙江移民招垦过程中的社会保障
二 黑龙江移民移送过程中的社会保障
三 黑龙江移民安置过程中的社会保障
四 黑龙江移民的社会保障效果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信仰世界——伍廷芳与灵学
一 伍廷芳与中国灵学的早期传播
二 伍廷芳的灵学观
三 伍廷芳信从灵学的原因
义序黄氏祠堂功能及其变迁
一 祠堂的历史演变
二 义序黄氏及其祠堂
三 祠堂的功能及其变迁
余论
社会文化史具有多维综合交叉的特质——在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发言
首届全国青年学者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相关书目推荐
社会文化史理论与方法首届全国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更新时间:2019-10-14 10:15:27